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谈善于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

谈善于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要关心成绩较差的同学,用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指定他们回答,藉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励其学习热情。当然,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反映,其成效是建立在经常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6 避免提出两者择一的问题(非此即彼)。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偶尔从两种答案中选择一种。如教师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呢?还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为标志?”这就是两者择一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正确(答案是后者),但不一定真的理解了。这样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及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是不利的。 
  2 组织好答问 
  2.1 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要符合规范,声音要宏亮。语言符合规范主要要求尽量使用书面语、专业术语,避免病句。我们提问学生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什么要求声音宏亮呢?因为教师面向全班提问,学生回答也应面向全班,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而平时教学中常常遇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只有同桌或临近的少数学生听到。这样的学生往往心理素质有些差,出现怯场,教师应给其多锻炼的机会。 
  2.2 学生应针对提问回答,不能答非所问。如教师问:“什么是生产力?”学生回答:“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就是答非所问。学生把生产力的定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与生产力包括的三要素混淆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没有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指出其错误所在,然后让其继续回答,启发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而不能不置可否,转向其他学生提出另外的问题。因为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准确地学到知识,而且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2.3 回答要简明扼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教师问:“什么叫垄断?”学生回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共同签定协议或联合起来,对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产品价格等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攫取高额利润”。这样回答,也无不对,但显得罗嗦冗长。如能回答为:“垄断是指少数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对某种商品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这样既简明扼要又能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为了得出最恰当的答案,教师可将几个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比较,师生共同筛选出最佳答案。这样做有利于训练学生表达思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问的学生能起到鼓励和鞭策作用,能把全班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只有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才能对学生回答正确或错误作出中肯的评判。那种一听回答有遗漏和错误,或者回答得不流畅而不加启发引导就令其坐下,另外换人回答,或者由教师代答的作法都是不妥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碍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容易滋长答得好的学生的骄傲情绪。 
  2.5 问答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要进行总结。把分散的个别知识加以概括和系统化,纠正学生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以正确的评价,哪怕学生的回答只有一点点正确,教师都应充分肯定,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问答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至今仍为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在教学中注意正确提问,组织好答问,就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同时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注释 
  ① 学记第10自然段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初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高中语文课本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