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式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育的双主体性和民主性决定了启发式教育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因而是一种创造性教育人的启发认识活动,主要是以非理性、直觉思维方式而存在。人的直觉思维本身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此启发式教育一方面重视人的直觉思维能力(包括猜测、想象、联想、灵感和表向等能力),另一方面又重视人的意想、态度、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非理性精神力量的陶冶。外语教学的核心同样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受到语言环境和其他方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穷尽外语本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观念和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把外语教学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外语教育者不仅坚持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和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语知识的习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都处在“学习一实践,再学习一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必须促使学生始终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不断地探索自己未知知识,掌握自己尚未具有的能力并积极解决自己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素质就会不断地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Tags:
上一篇:有关礼貌原则中的语境因素下一篇:论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外语能力的培养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