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隐喻: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
可以像建工厂一样建学校,像培养工程师那样按一定的规格去培养教师,像购买原料那样招收学生,像生产产品那样生产毕业生,也可以像考察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 [2]然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体之间的互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但是,这种教育观却把教师等同于工程师,在“批量生产学生”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被程序化、固定化,显然是对教师身份的一种异化。由此可知,教师在充当学生的灵魂工程师的同时,与学生一样跌入了灵魂规训的深渊,始终摆脱不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纠缠,失落了自身作为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灵魂。
﹙四﹚哲学之境——“反思性实践家”
这类教师心目中有人类、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认为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从而自觉地遵循宇宙的万事万物规律,了解他所做事的意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教师把教育看作实现其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最高的层次。 [3]在新课改下,教师的理想形象是以经验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反思性实践家”。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把教师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来看待,会从生活中汲取教育实践能量和资源,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把教师作为一个行为研究者,即在复杂的实践情景中进行反思,以促进实践性认识的发展,是在与情境、学生、书本的对话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后,反思性实践家是团队的成员,他们专业成长的核心场所是产生实践性问题的课堂与学校。这样,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以实践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教师与大学或教研人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共同体的完善水平。 [4]
三、对策:教师人生境界之提升
杨启亮指出,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他认为,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后两者是“自律”取向,并建议教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做幸福的活动。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 [5]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才能充实教师的生命意义,才能使教育变成真正的幸福教育。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意味着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教师作为集真善美为一身的社会典范,是以社会榜样或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要求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进入信息时代后,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最后,要培养教师的哲学之思。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哲学是一件完整的东西,它光照我们一切的经验,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它经常用批判反思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感觉。哲学之思开启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之眼。”我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曾把“哲学之境”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拥有哲学之思是一个教师治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闫学.教师的人生境界[J].人民教育, 2007,( 11) 16.
[2]熊和平,赵清良.教师:灵魂工程师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教师教育研究),2006,( 11)8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钟启泉,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45-46.
[5]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21.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