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谈活化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 激励学生主动求学

谈活化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 激励学生主动求学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要 
  电功率计算公式多,解题的途径也就相应的多起来。有时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繁简程度会差异很大,而这种反差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掌握解题技巧的需要。例如,一道电学常规题目:一个用电器额定电压“12V 8W”,当电压降低一半时,此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第一次解这种题目,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预留适当思考的空间,通常学生都是通过求电阻的途径来计算,此法计算量较大。随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这个PP′=(UU′)2=(II′)2关系式,口算便可得出结果。学生在尝试经过复杂过程的体验后,很容易产生对于后种方法的重视,从而建立起学习的需要。类似的问题在电功率计算中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让学生经历挫折和困难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寻求优化思维的途径。 
  2.1.3重视从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重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中不乏很多取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资源,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题目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便于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电能表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找到自家生活中的电费记录单,让学生识别信息并计算月消耗电费。另外,电功率综合计算中也有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例如电饭锅的保温与加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电饭锅工作电路图,并赋予恰当的数值进行验证性计算。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于生活相关的因素,创造性地将原有电学题目赋予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产生认知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科技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2.2 让学生成为公式、规律的“发现者”,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通过教师创设的外部情景刺激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动摇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容易被满足而失去动力,又容易在环境改变时改弦易辙。因此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获得学生对于学习需要的同时,我们还要力图使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必须相信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从这个角度上讲,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赏识学生的发现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有一次的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试图以讲解的方式为学生推导一个在总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由并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推出当这些用电器串联组成的电路时总功率的计算公式。在我开始板演推导的过程中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他通过昨天的作业已经推导出来了。当时我很惊异,我立即请他上黑板讲解,结果完全正确,他非常得意。我也很高兴,于是趁机宣布把这个关系式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某某公式。这一说法显然激起了全班同学的热情,大家鼓掌表示祝贺,并饶有兴趣地研究起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接下的几天,很多同学对我说他们又相继发现了某某公式加强版、升级版,并在班里广为流传,而我在上课时每每提到类似问题时,测验的成绩也出奇的好。
 这一教学片段使我很受启发,我认为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适时地运用了“命名公式”的手法进行相应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是同伴的发现,减轻了同学们对关系式的恐惧感,并激发学生间的比学的意识,以点代面,从而促进班级整体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其实学生学习电功率计算就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其实,很多与电功率相关结论和解题技巧,学生通过努力思考都可以自己得出,关键问题是学生没有意识或没有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正确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给学生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目前,在教学中我给班里的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要在初中学习物理时期发现或创造一条或若干条属于自己的“公式或原理”,作为班级物理学习的宝库,借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感知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3 布置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升华自己的思维 
  在学生产生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促使这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深度,使电学解题方法真正变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容,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时,学生才是真正达到了掌握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才是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这时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一些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自己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电功率计算教学过程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电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