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要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并将职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专业能力之外主要还包括:1)概念化能力。包括掌握状况的能力、理论性思维能力、解析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能力、企划能力、创造力。2)沟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协调性、依赖性、包容力、表现力、交涉力、表达力、说服力、领导力、组织力。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控,自控能力主要表现为计划能力、学习能力。”[1]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目的有很多相通之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指导上具备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能够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树立全程化教育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职业指导特点。大一侧重于专业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大二初步明确职业目标和形成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大三通过各类活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四则突出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类辅导,以及建立毕业生跟踪体系。
(二)正面灌输与引导渗透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为社会经验有限,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就业上如择业时往往过于看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对于服务他人和社会考虑得比较少,表现出一种利己的价值观,而企业用人方面,要求毕业生具备诸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个性特质,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服务的价值观。所以作为辅导员,系统的灌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务价值观,系统地讲解、传播就业指导知识是做好就业指导有效的途径之一。
反复地灌输就业理念具有强化教育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更容易开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灌输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照本宣科、浮于表面只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浪费时间。辅导员应注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热点问题进行就业理念灌输,不断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职业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除了道德和专业要求外,还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表达动手,创新学习等能力。而这些和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育人是不冲突的,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完全有条件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辅导、班级活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充分利用班会、座谈、走访、网络、学生活动等形式,增加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学生也更易接受这种教育,也弥补了正面灌输的某些缺陷。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人的本质特征。
(三)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取舍兴趣发展与社会需要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上掌握学生学生状况,关注所带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需求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关注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家庭贫困的学生,注意总结与研究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特点,从而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注重个性化教育,努力发现与培养创新人才,给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一方面调动他们热情,使人才得到锻炼和提高,一方面又形成榜样力量,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调查研究与反馈评估相结合
首先,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查。定期通过问卷或交流的形式,了解所带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建立学生就业档案,经常与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相应帮助。通过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将之贯彻到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其次,开展企业用人要求调查。收集就业市场以及企业职能需求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人的要求,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水平、个性特征等等,并将之及时反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再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听课、走访、教学评价等多种渠道开展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的动态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或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
(五)规范管理与学习培训相结合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规范管理,制定就业指导工作职责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明确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另外,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学习培训机制,如邀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辅导,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参加相关职业指导培训等。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有计划地搜集补充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惠,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