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参与并经过主观努力才能进行,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包办代替。而学习效果的优劣又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培养 自主学习 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评书演员为了吸引听众,常用“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在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刹车”,引而不发,有意设置悬念,让听众处于“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情境之中。可见,悬念可以扣人心弦,激发听众的兴趣和动机。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拨动其探索新知识的心弦,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九年级“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提问:“工人师傅要将一块三角形铁片加工成一个圆形零件,请你帮他设计,如何才能制作出面积最大的零件?”学生分析题意后,发现了此题的实质,就是从三角形铁片中剪出一个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画图验证。学生思考后试着去画,试了多次,都无法画准确,就产生了迫切想知道“如何找圆心和确定半径”。这时,教师再引入课题,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就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