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

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

[作者:余玉兰[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如何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呢?空洞的说教肯定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唯有让“诗”鲜活起来,魅力四射,才能使孩子们“心向往之”。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富有“诗意”的教学,从而由课内而及课外,使诗的学习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现在的古诗教学,在让诗真正富有“诗意”、“诗趣”等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一、让学诗的“兴趣点”有层次地展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出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教学一致化的现象,有些甚至在诗的意境等方面大做文章,极尽文学欣赏之能事。很显然,这些做法对孩子们来讲无疑有拔苗助长之嫌,是对“目标”达成的过程研究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古诗学习应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能够接受才能事半功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其中的“趣味”所在。具体来讲,应重点抓住三个“兴趣点”,从低到高,逐层展开。
  一是“声”:古诗学习之初乃至之后相当长的阶段,“放声”读古诗是一个重要形式,要让孩子们敢于“放声”,善于“放声”,乐于“放声”,在“放声”读诗中感受到读“诗”的快乐、趣味。
  二是“生活”:诗中所述之画面、情景、感情,虽是诗人之“生活”,但作为孩子来讲,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完成与诗人的对话,才能使自己获得“体验”,也才能从中享受到体验的快乐。
  三是“语言”:诗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可谓字字千金。让孩子们全面分析、完全掌握肯定是天方夜谭,但抓住一些经典的语言要素进行体味却是必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诗的不断学习中找到新的“乐趣”,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注重凸显古诗教学中的画面感和韵律感
  中国古诗,特别是小学阶段所选学古诗,大多用有限的诗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意思,再加上“诗”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古诗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和韵律,就像一幅幅图画和一曲曲音乐一样,凸显出“画面感”和“音乐感”即“两感”。像画画一样,像唱歌一样去感受古诗的魅力,是孩子们容易、乐于接受的方式,孩子们会觉得古诗并非那么难,而是就在身边,就在心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优秀的古诗都宛如美妙的写意,寥寥数笔,浓淡相间,枯润相映,动静相宜,那每一笔后面都是跳跃的文字,那跳跃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是诗人深挚的情感。文字是画笔,当文字在孩子们的口中高声吟诵时,在他们的想象世界里,看到的就是诗人笔下活生生的情景。这种把文字转化为形象,构画成画面的过程,就如画画一般使“画面感”与“诗”融合起来,学习“古诗”就变得有意思了。
  古诗精炼的语言中也包含了汉字组合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平仄变化中就像一曲曲音乐,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婉转,时而直接。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如果空讲这种美,诗的学习就乏味了,像唱歌一样去学古诗,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体验,在“唱”中,诗会变得如星星般闪烁。
  三、利用好三种基本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多,但有三种是最基本的:
  1.诵读,这是古诗学习之根本大法,所谓诵读,也是大声地读、反复地读。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古诗亦是如此,但诵读绝非有口无心地读,绝非胡乱地读。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诵读的好习惯,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久而久之,情自然到。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要让他们听到自己读诗的声音,要在听自己“放声”中找寻乐趣,在听他人“放声”中感受快乐,要从不求甚解到慢慢体悟古诗的乐趣。
  2.想象,想象是古诗学习的“本”,离开想象,诗便成了呆板的、没有生命的文字。想象起于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丰富于更多的阅读和交流,作用于凝练的语言并生发出富有孩子们个性阅读的“美”,这种美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愉悦感,也是保持深入学习的催化剂。
  3.品,品什么?品诗之情。诗句中有数不清的耐人寻味的字和词,有无数流传千古的绝妙佳句。这些精华都藏在诗的字里行间,一不留神就会如流水般逝去。但教学中,让孩子们把自己没有关注,看起来觉得很平常的东西品出“味”来,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触及灵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