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浅议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浅议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为教师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地方课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国定教科书,只有国家课程,没有地方和校本课程。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无法兼顾各地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从而脱离了各地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课程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标志着我国地方课程的实施上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国家课程而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很多教师地方课程理论欠缺,根本不知道地方课程是什么。而且,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地方课程的概念,许多教师对地方课程的基本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地方课程的概念、地方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开发地方课程的目标和意义、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实施地方课程等都知之甚少。例如:人们往往把地方课程开发的焦点放在地方教材或乡土教材的编写上,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所谓地方课程开发就是编写地方教材或乡土教材。正是由于理论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地方课程实施开发的滞后。
        二、地方课程实施开发的意义
        1.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是国家行政部门根据全国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以必修课的形式强制实施的课程,具有广泛性和一般性,不能顾及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的差异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地方课程丰富、拓展了学校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又保证了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
        2.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开设地方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然后把活动成果引入课堂,给学生和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开设地方课程,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已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创造者,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地方课程的实施开发为课程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这更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巨大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践者和推动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