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4.2心理行为矫正;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正范畴。①学习适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②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如抑郁、恐惧、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等。
5.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5.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5.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
5.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6.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1优化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至知识才能的形成,无不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学校应力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6.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报刊专栏,组织讨论等,介绍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标准有所了解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全心理卫生教育的系统工程,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社会领导重视,家长支持。
6.3注重教学活动的心理卫生;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注意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改进教育方法,合理使用评价手段,防止因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4加强心理咨询;专门人员要加强自身心理咨询能力的养成,提高自身心理卫生知识水平,要担负起对教师、家长、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的责任和排除心理疾病的义务,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测定,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趋势,对学生中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如因作业量过大所造成多数学生脑力负担过重,神经过度紧张而引发的思维迟钝、忧虑、躁动、头晕、失眠等不良心理反应,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向领导,教师提出建议,有的放矢地对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进行有效疏导、稳定训练和矫正治疗,达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总之,社会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由此入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