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问题
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内涵定位 类型定位 价值定位 开发过程各环节的定位
论文摘要:对课程组织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课程组织就是自己编教材;2)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科性内容和规范性内容;3)部分教师把国家课程等同于必修课程或正式课程,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或非正式课程。
对校本课程组织的准确“定位”,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而这些需要会因时因地而不同并且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所以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不会像国家课程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将其编写成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学校应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主张一定要编制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如果盲目跟风,热衷于编写所谓的“校本教材”,不仅会限制师生的教学创造性,而且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成本,增加师生的负担。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课程过于统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等问题,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
第三,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课程,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还可以是综合课程。尽管在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更多地属于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更多地属于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但不能绝以化,也就是说,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和正式课程。
4.对课程实施的“定位”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的过程,也是检验校本课程质量的过程。因此,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第一,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自身开发的课程,教师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老师甚至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课程实施效果,而随意地改变课程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使得原有的课程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也使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之中。
第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包括忠实取向、适应或改编取向和创生取向三种类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仍习惯于像对待国家课程一样,采取“忠实取向”,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确定以后,就完全按照之前预定的步骤和设定的目标进行实施,将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作为目标,只要课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就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而较少地考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收获。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有规划,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情境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开发主体是单个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受学校资源和开发者能力水平的限制,开发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开发出真正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征求家长、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等的意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换句话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调整。当然,课程实施的关键还在于要将课程的实施真正定位于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了解他们的感受,千万不能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