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浅谈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作者:叶媛婷[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3.开设课外阅读课。每星期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由教师选择或阅读轮值小组向全班同学推荐,阅读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文章。课前,教师把文章打印成文,发给学生。课外阅读课由教师导读—学生自读—相互讨论—进行小结,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其中,讨论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它不仅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同时还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汇报阅读体会的积极性,注意讨论的质量,提问要有思维价值。例如,在学生自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之后,教师可从小说的结尾切入,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小说的结尾如何?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尾?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2]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浏览性泛读。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要教给学生扫读、跳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2.品味性精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逐渐培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词,描写精美的句、段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3.辅助性“笔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大师们成功的阅读经验,对于今天的每一个阅读者来说,仍然是一种好方法。有阅读就应有“圈、点、勾、画”,有批注,有摘抄,有写作体会等习惯。将有价值的文句、观点摘录本中,用做笔记的方法辅助阅读,旨在养成“开卷必记”、“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课外活动引导阅读
  中学生的意识和品质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资源共享。
  1.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分小组、班级、学校进行。可采取人人发言、轮流发言、代表发言、抽签发言等方式。交流的内容很多,一般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细品优美词句、复述精彩段落、畅谈感想体会、排演角色和新书介绍等。交流会上,学生通过轮流主持最终达到全员参与。如童话等文艺性读物,读完后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装表演,表演后再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事、物进行讨论评价,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以赛促读。如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外阅读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测练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比较中知长短、长见识。
  3.“记”“编”结合。所谓“记”“编”结合,就是把读书笔记和编手抄报结合起来,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文化结构,个人见识,情感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其审美感悟也自然存在差异。如果说自由阅读是披沙拣金,那么每月举办一期手抄报则是聚金成塔。手抄报除考虑版面,栏目设计外,在要求选文内容覆盖面广,而且质量高。每期手抄报都进行评选,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广场,让全校师生欣赏、品评。这一张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办报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广大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语文教育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大语文”教育的探索,2000.1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