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者:马蕾[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于七到九年级每册推荐的名著,可以在每学期中利用节假日分时段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阅读,可安排每两月读完一本;根据男女的特征,教师可以让男生前两月读故事情节性强,篇幅短小,易于产生阅读兴趣的书籍,女生阅读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有一定阅读困难的书籍。阅读时限到期,根据阅读内容分卷进行测试,检测学生阅读情况。测试成绩公布后,男女生互换阅读任务,再次以上述方式检测。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式,既避免学生扎堆找书难,无书可读而借口不读书,又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资源节约,书可以少买互借。还有阅读测试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有利学生解决试卷中相关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
   3. 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精读作品。针对作品主题,选择精读的内容,教师为其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寻求结果,适时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为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促使学生发生阅读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很有发表自主意见的愿望。在读书报告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从理性材料到感性材料的梳理,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精读的训练,这对已有阅读体悟的学生是方法提升的过程,而对未始读者是一次方法指导,所以举办读书报告会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阅读帮助。
   4. 动之以情,培养阅读习惯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名曲,并且在课外涉猎关于音乐的知识;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欣赏罗中立名画《父亲》,教师可以做名画欣赏的引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课外阅读的功用,动之以情,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给学生奖励时,把书籍作为奖品,既然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量”,那么赠人书籍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高尚之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读书人的文化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