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索
二、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设想和探索
(一)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农村孩子既然不好读书,强制命令不会有好的效果。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程度和现有书本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激发兴趣的措施。第一,课堂讲故事引领。帮助学生选择课标内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每天都要读书并做读书摘抄,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读书心得,激励学生认真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创造思维。第二,每天检查读书笔记。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第三,督促学生写读书体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作品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老师要时时鼓励学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人对话。第四,老师名著导读。新课标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喻为“领头雁”。因此我在讲名著节选时,如《杨修之死》就布置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故事、成语、人物等。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的比赛活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作者、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成语积累比赛、古诗词名句比赛等。第六,阅读与写作联系。农村孩子生活相对单一。每当写作文时,真有“难于上青天”的感觉。我引导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不仅来于生活,也来于广泛的阅读。学生凡是写出稍有文采的文章我就在班内发表。每周两节作文课雷打不动,现在每到上作文课时学生更是期待着发表自己的文章,写作的需要引导了学生阅读的情趣。
(二)创造阅读环境,引发读书兴致。
环境塑造人,农村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不能在等待中消磨时光。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首先学生要有书可看,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给学生,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能饱读诗书。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童话启迪学生想象思维,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学生买书博览群书。列出新课标建议学生读的书目。我在班内墙报开辟读书专栏,墙面布置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耳濡目染深切感受读书是“第一要著”,增强对母语的深厚感情,中国语言中的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我在创设读书环境中感悟到,只要尽心竭力地做一件事总会有所收效的。
(三)学会阅读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因此,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一,阅读课外书可精读、可略读、可浏览。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准备摘记本,每天摘录一句以上名言警句、五个以上成语;每看一本有价值的好书,要写一篇读后感,并填写一张阅读卡。第二,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读小说,可以看它的动人的故事情节的构思,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恰到好处的细节的刻画等;读散文,可以看它的优美的文笔;看诗歌,可以把简约的文字想象成真实画面;看科普读物,可以看文字的准确、真实。第三,教学生学会运用。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把死书读活。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正如新课标说:“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由随意性、消遣性阅读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品味赏析性阅读的层面上来。
为了未来,还阅读给我们的孩子。阅读是一项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让我们尽其所能为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新天地,让农村的孩子也在阅读中领受乐趣,让农村孩子的人生也因阅读而亮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2]杨彩霞,杨志明;试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年02期。
[3]叶史品,宋秋前;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8年09期。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2期。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