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独立的、自主的发展,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课外活动要丰富、新颖,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还必须有教师的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超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所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在课外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并勇于实践。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事,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做起,一点一滴启发,一步一步扶持,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创造意识,养成走自己的路,追求与众不同,养成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技能型思维新方式。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博学人才,他们才有可能在今后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2001,9.
[2] 陈登轩.数学创新思维特点探微[J].数学通讯,2001.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