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结合意义
,寻找切入点,防止纯粹的照本宣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时事政治热点和军队发展特点,引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党建教育为龙头,以军队教育为基础,在党史、军史的教育过程中融合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实践教育方面,应积极开展互帮互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优秀生的差距,通过发现他人的优点,在集体生活学习帮助中尽快提升自己,加强监督,维护与增强对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度信仰,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同时借鉴高科技教育手段与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普通高校国防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紧扣国防动态,紧跟时代步伐,让国防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来进行,弥补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二)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模式,加大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
根据高校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为教育中心,以本人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教育的尝试,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不断与自己比较,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主动性,从而改变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积极引导他们从追求流行时尚到追求政治上进的转变。大力宣传提倡政治思想政治学习先进个人,树立思想政治学习先进典型,给予相应的政治鼓励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着力激发高校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引用新媒介,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学习兴趣,促进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深层次结合
信息化平台不断拓展,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把握好网络虚拟世界的主流思想,有效引导高校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网络的各种渠道,让高校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主动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联系当前的热点在网络上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熟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让高校生不断潜移默化的接受主流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将有限课时内没有讲授完的相关内容发布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补充完善,更加全面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内容。
三、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通过分析,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历史同步,从而纠正了高校国防教育即大学生军政工作的认识误区,为学科的发展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国防局势的分析和与国外国防教育的比较最后得出,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一)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国防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1.中国早期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2.进入近代的国防教育。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3.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4.新中国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全民国防教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强调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被列为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国防教育提出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