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模态技术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应用为大学外语课堂多模态教学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根据多模态技术特点解析多模态教学的意义及应用,并提出应对大学外语课堂多模态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技术 外语课堂 教学策略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不断扩大思想视野,吸收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吸收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人文通识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基于网络资源的多模态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应用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类、多模态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充分使用,集中体现了资源的多样性、教学的技术性和信息的多通道性优势,为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一、多模态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技术辅助外语教学讨论始于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近十年来发展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分析包括语言、图像、空间以及其他语篇的资源。[1]
关于“多模态”的解释,Kress& van Leeuwen(1996)指出多模态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2]Kress和van Leeuwen将对语言社会符号性(Halliday)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图像(O’Toole Kress & van Leeuwen)、声音(van Leeuwen)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上。Kress和van Leeuwen所构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曾被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它还包括图象、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各种符号资源(如有声语言、形象、声音、设计、动作等)共同参与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形成了多模态交流。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在数字化时代,不同的模态在意义再现层面上在起着同样的作用(Kress&van Leeuwen,2001:2)。[3]
国内众多学者研究多模态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4]胡壮麟等(2007)对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澳大利亚文化节上的一次PPT演示竞赛的23个参赛作品进行了分析;[5]顾曰国(2007)在研究中剖析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两个概念。[6]
张德禄(2009)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关于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张德禄(2009)指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话语交际的框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1)为外语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2)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的表达方式。[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资源多媒体多模态技术的使用将对英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言语与手势、面部表情与语音识别、面部表情与语音综合等多种模态的互补研究等将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
二、多模态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应用
多模态技术具备了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多维性、分布性等特点,它可将虚拟变现实,将抽象变具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技术制作的课件可整合各教学目标,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多方位吸取知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应。多模态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用技术构建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外语教学应该借助多种信息资源,容视、听、触、嗅、味等多感官刺激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激活学生知识体系中已有的相关经验,并借助多模态的互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探讨、研究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现象,从多维的角度理解语言,分析语言。采用多模态技术可以同时构建多种信息资源,传统教学以课本为主要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严重不足,限制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拓展使用;而基于网络资源的外语课堂教学,网络教学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