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行动研究报告
四、全面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1、定期调换角色,使学生能力不断得以发展。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异互补”的原则,教师应经常让不同特质、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重组。[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自信心强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为倾听者的现象。学困生因听不懂而产生畏难情绪,故采取弃而不听的态度,很少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小组成员要定期调换角色, 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不同的责任。
2、课前准备到位, 使课内合作更出成效。
现行教材中有很多话题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设计的,教师只需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现状,对学生稍加引导就可以开展活动。但也有些话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此类话题需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通过查阅有关材料或请教他人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
另外, 在开展合作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讨论问题、倾听与表达观点、质疑与坚持自我、互相帮助与合作竞争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提高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逐渐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3、留足活动时间, 使学生的参与更有效。
大班教学班容量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度往往不均衡, 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速度也不相同。教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常常让速度较快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而后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使得其他小组的合作形同虚设。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且有交流的需要时, 开展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教师要为大多数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这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五、实施组组交流,扩大学习效益,保证积极互赖的生生关系。
积极互赖的组员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提高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前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同时又是互相学习、促进的过程。有利于优等生去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的发展,同时也要照顾不同的学生。例如在每次上新课时,在新授句子使用小组竞赛法,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说一个单词,直到把这个句子说出来为止,这就要求优等生去帮助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合作、互动来传播、交流信息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又调动了课堂气氛。
课堂上搞小组纪律竞赛,学生必然为集体荣誉而增强自控能力,上课能专心听讲、用心思考,也会自觉地监督、提醒其他同学遵守纪律。借助游戏,枯燥乏味的单词记忆变成了充满趣味和快乐的活动,符合儿童心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激发了主动性。借助小组目标,促使学生互助。组员在游戏前需相互帮助。游戏分为必答与抢答,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必答题要求人人参加,而且不能选择次序,达到了最底线的教学目标,而抢答题和附加分的设置则是上不封顶,鼓励了上进精神,有利于儿童个性培养。因此,竞争机制的导入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充裕时间开展互助学习,增加了各组成员之间的团结,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运用多维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老师应及时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及时鼓励,给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要有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谁都会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会有成功。及时的过程评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有满足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其次,除过程评价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加入到合作学习中。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2004(6).
[3] 张雪明.“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尝试及其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1(2).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