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民主化进程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实现因素
”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 教育民主化视野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外延
(一) 教授治校是“体”,而非“用”
近些年,教授治校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管得过多,干扰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甚至违背了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让高校和教师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从高校内部看,官本位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某些教师眼里,大学的前途及师生的命运掌控在各个“长”与“主任”的手里,教师对学校事务鲜有参与乃至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在很多高校,行政权力在学术权力之上,以至于有行政操控学术的险情。内外双重压力使得教师有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的体验,于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有了强烈的怀旧情绪,希望能将学校事务的决定权交到教师手中,真正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其实,教授治校并不是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决策的灵丹妙药,它更重要的角色是——管理理念。在教育民主化视野中它已升华成为高居于具体的大学制度之上的价值观层次的精神性内容,成为大学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既然教授治校成为一种教育管理理念、一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意味着它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技术。操作技术是实现管理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是途径,是载体,管理理念则是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指导原则。教授治校并不意味着学校事务事无巨细,都要由教授事必躬亲。大学教授掌握着高深的专门学问,理解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宗旨,熟悉教学、科研活动的规律与标准,他们有义务也有能力来参与教书育人、学术发展等教学科研活动的管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目标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大学内部、外部都有海量的事务性工作,教授全面参与只会使他们陷入追求学术与处理事务性工作的两难境地。因此,教授治校仅仅是民主参与的“体”,而非具体实施的“用”。
(二) 教授治校,亦是教师治校或共同治校
教授治校的英语表述为“faculty governmance”,可见教授治校的主体“faculty”原本就是一集合名词,指代群体而非个体。从根源上来看,教授治校的主体应该是教授群体,这是无可非议的。它不仅突出了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自主地位,也彰显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是教育管理思
二、 教育民主化视野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外延
(一) 教授治校是“体”,而非“用”
近些年,教授治校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管得过多,干扰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甚至违背了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让高校和教师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从高校内部看,官本位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某些教师眼里,大学的前途及师生的命运掌控在各个“长”与“主任”的手里,教师对学校事务鲜有参与乃至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在很多高校,行政权力在学术权力之上,以至于有行政操控学术的险情。内外双重压力使得教师有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的体验,于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有了强烈的怀旧情绪,希望能将学校事务的决定权交到教师手中,真正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其实,教授治校并不是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决策的灵丹妙药,它更重要的角色是——管理理念。在教育民主化视野中它已升华成为高居于具体的大学制度之上的价值观层次的精神性内容,成为大学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既然教授治校成为一种教育管理理念、一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意味着它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技术。操作技术是实现管理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是途径,是载体,管理理念则是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指导原则。教授治校并不意味着学校事务事无巨细,都要由教授事必躬亲。大学教授掌握着高深的专门学问,理解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宗旨,熟悉教学、科研活动的规律与标准,他们有义务也有能力来参与教书育人、学术发展等教学科研活动的管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目标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大学内部、外部都有海量的事务性工作,教授全面参与只会使他们陷入追求学术与处理事务性工作的两难境地。因此,教授治校仅仅是民主参与的“体”,而非具体实施的“用”。
(二) 教授治校,亦是教师治校或共同治校
教授治校的英语表述为“faculty governmance”,可见教授治校的主体“faculty”原本就是一集合名词,指代群体而非个体。从根源上来看,教授治校的主体应该是教授群体,这是无可非议的。它不仅突出了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自主地位,也彰显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是教育管理思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