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
多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勉强。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涉及时事政治、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题目。在“你最了解的国内外大事”、“你的信仰”和“是否愿意加入党组织”的选项中,与之前所掌握的情况基本相符,自然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没有仔细考虑过”的比例数高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再如,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医疗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个社会焦点问题,你关心了解这个问题吗?”,回答认为“与我未来的职业有关,应该关注”的占13.8%;“知道重要,但是不了解”的占27.2%;还有7.4%的认为“无所谓,没有必要了解”。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与医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但是调查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3.入党动机比较复杂,功利化的倾向不容忽视
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而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无法完全脱离政治关系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入党的动机问题一直是高校比较关注的,在大学生中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无疑会促使他们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目前在校大学生提出入党申请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比例在48%~92%之间。毕业年级在校发展的党员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5%~42%。如果仅从数字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政治上是要求进步的。但是通过近三年的滚动调查,我们发现,关于“你的信仰”,选择“共产主义”的分别占31.4%、38.7蹦和35.6%。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申请入党学生的人数,而且也低于学生党员的人数。这说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很复杂的。就此我们曾走访过多位学生管理干部,他们也普遍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状态,其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是相当普遍的。功利化的动机必然要导致功利化的行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对更关心与自身利益关系较为密切的事物l普通学生则更加注重与自我相关的、具体且现实的利益追求;而对那些无利可图的政治活动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因此,加入了党组织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具有了较高的政治素质。
二、关注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消极表现
政治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政治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在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学生消极政治态度的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度不高,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治冷漠。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的偏离是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间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使广大群众对极“左”路线深恶痛绝,也使很多人对政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错误地认为“政治就是人整人”。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统帅”一切,政治工作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等“左”的思想一直处于政治的主导地位。因此,改革开放后,远离政治、不参与政治曾经是很多人的真实思想和态度。应该说,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今都没有消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有过几次对青年思想影响颇深的思潮,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初期人们思想上的种种困惑和混乱。这场讨论观点纷纭,甚至在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命题,其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人生观的范畴。但遗憾的是,社会对这场大讨论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导向和结论,结果造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口号的流行。不久,社会上就出现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思潮。又有人提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不断袭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使得正在成长的大学生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政治问题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应该说,大学生对政治的种种不正确的认知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这与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思想文化偏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取向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利益关系、分配形式以及就业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政治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由于观念的解放、环境的宽容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彻底改变了以往政治统帅一切的局面,从而使得政治不再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而人们把更多的视线转移到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