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美术基础课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美术基础课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学生美术素养的说明,析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误区,出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提 出对 美术教 师的新要求 。
    关键词: 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分 (二 )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基础美术课程 与过分强调专业指 性 。
    并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处在一个探索期 ,各高校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呈现 出两个特点。
    “美术教育”是美术学科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9世纪的德国。高等 院校 的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在原中等师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
    主要培养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各科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的美术课程在大多数普通院校课程设置 中都是在选修课 中出现的,课时量一般不超过32个课时。而美术课程在培养小学各科教师中的实际作用远大于其在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 。以下就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的美术课程现状做一梳理和分析。
    一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美术素养的目标和定位美术课是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 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1.美术鉴赏能力主要指的是对艺术的感知 、体悟 、迁移、想象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情怀、品位、眼界、视野 。这一 目标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具有前提性 、根本性的意义。
    培养 良好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感知力 、体悟力。
    同时高 尚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必须在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无法想象一个对造型、空间、结构、色彩均无起码认识的人能真正欣 赏一件美术作品?培养较高审美鉴赏力,必需通过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来实现 。当然 ,在实践课 中,也要注意鉴赏知识的有机渗透 。
    2.有了一定的艺术感知力,还得有相对广 阔的艺术视野及掌握艺术常识鉴赏的方法规律,才能真正让感性层面的认知升华为思想 、观念 ,体悟到艺术作品的丰富 内涵 。虽无法达到专业性的高度 ,但作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应 比一般的本科大学生要更深 、更广一些。这是小学教育中的 “综合性 ” “通识性 ”等性质决定的。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还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学习艺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人文素养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品格 、心灵、情操的过程 ,同时还是 “传承文明”的过程 。
    二、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在构建美术基础课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配备都沿袭 了原中师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 )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 (师生们对课程资源 了解 的片面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层次的教 学,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 的问题是师生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弱化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美术课在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中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和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信息化 的发展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求远远超前于课本上的知识。美术课应该从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 ,课时量要适当加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为重要 的是应该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
    二是美术课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多元性、交叉性。美术课成为一种综合型课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它 已经依托数码 、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无不被渗透着 ,同样小学课程也是如此,不管是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都通过 “美术”的形式展现 出来,形成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
    l_沿用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的模式。美术过于强调基础课程的作用,将基础美术取代其他一切美术教学。这是国内高校具有的一个共性问题。以绘画基础为主的教学手段 ,无疑对丰富美术的教学体系大有裨益。但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 目扩大绘画基础作用的倾向。我们必须明白绘画基础教学只不过是整个美术训练系统中的一个训练科 目而已。应该加大应用性美术的教学,如手工制作、设计、装置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