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作者:肖文 蔡启茂[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地反应被评价者的实际水平和真实状况。
  6.课程评价的结果分析粗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极大多数是为评价而评价,对课程评价的结果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结果仅限于简单的成绩统计与分析,仅有优良率、及格率、平均分、排名等数字形式呈现的课程评价结果,缺少对课程的实施过程及课程实施的质量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显得粗放而浅显。这样的课程评价信息不能指导工学结合课程的调整与改进,削弱了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构建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工学结合课程确立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情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行动导向”的方法实施教学;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发展的评价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加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工学结合课程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改进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实施者,理所当然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主体;学生作为整个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活动的主体,对课程的感知最为直接,对课程的判断最为客观,他们对课程的难易程度及教学效果所反馈的信息也最为有效;毕业生作为联接学校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纽带,在经历了完整的教学过程之后,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校的课程能否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在他们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对课程的评价可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更需要行业/企业来共同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尤其在“工学结合”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