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不断推进,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自我与社会的需求,心理上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在求职择业时感到焦虑、灰心,无奈和迷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就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调适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调适对策
通过大学生活的淬炼,毕业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了一定的定位,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都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就业现状,初涉人世的毕业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
一、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寒风瑟瑟,更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凉意袭来。使其就业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对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素质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接受了那么长时间的培养,已具备所必需的条件,自我感觉良好,在选择单位的过程中,总是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走进这种心理误区的学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没有“靠山”,没有社会关系,与用人单位洽谈时缺乏应有的自信;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成绩一般,不好意思向用人单位介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没有突出的特长,不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注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用人单位会看轻自己,不敢前去应聘等等。这种消极的自卑心理对部分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那些本来可以实现顺利就业的学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大众心理
平时不注重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盲目联系工作单位,导致择业效率很低,效果很差。或者不去了解实际情况,而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听说哪里好,就往那里跑,听说哪里条件差、待遇低,单位找上门来联系也不去。
4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