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

[作者:杨丹[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部分大学生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试屡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因此在求职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3.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觉个人才能高人一筹,因而受到不少用人单位的垂青,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机遇,难以达成就业愿望。
  4.盲目攀比及从众心理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的地理环境优越,条件较好就行。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工作地域或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等。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求职意向不明确,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在此心理影响下,毕业生无法正确分析应聘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最终会导致和用人单位毁约。
  5.消极依赖的心理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仍十分依赖于自己亲人、朋友。这些人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抱着“等、靠”的心理等待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安排工作,这样便于当前激烈竞争社会不合拍,往往最终结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身因素
  这些因素是指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指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职业价值观念、理想、个性、职业倾向等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2.家庭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
  3.学校因素
  主要包括学生的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和同学与朋友的影响等。
  4.社会因素
  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等等。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对
  (一)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毕业生要清楚的知道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毕业生应先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面对生活中重大的抉择。要保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