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浅议
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一种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 “You do a very good 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 you are so smart!Don’t be so disappointed! think more!”等来鼓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以框架为标准,但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双向交流。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 please try you best to 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所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教师实施“导学式教学”的必备。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