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然而,以往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学生没有问题为最好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与思考的时间,这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我们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有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的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简要论述如下。
一、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敢问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是一个专制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没有权利也没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课堂的附属,是教师自导自演的教学的观看者。学生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不敢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师生不平等的对立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者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一起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由教师的“一人堂”演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
二是实现教学民主。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打断教师预定的教学方案,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畏惧与紧张心理,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
二、问是一种能力,让学生要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提问的重要性。解决一个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解决预定问题,只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而提问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活动。教学的最高准则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只有将这些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提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提问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将增强提问意识、培养提问能力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从而激起学生内心问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提问的主观意愿。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加强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知道在何时何处提问,让学生会问,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抛出更多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这样并不能达到目的,而是要教师将思维过程、提问的目的讲给学生听。只有将教师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的过程暴露出来,才能给学生以最好的示范,为学生的思维认知指明方向,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类型等,这样学生才能提出更加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在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重点段落、关键词语、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学会提问,才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多元评价,让学生乐问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这个内在因素,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激励。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从而将提问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来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直接判断对与错的评价方式,而是善于发现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个过程中的优点与进步,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提问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提出、武断的批评,而是做好引导工作,要善于用反问等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提出问题的价值与准确性,进而使学生自行修正。也就是说,不要只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更要注意提出问题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提问的结果,即问题本身的价值,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还要坚持适时适度的表扬与批评,以激励的话语、鼓励的眼神来给予学生适时得当的评价。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使评价环节成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个重要支点,使得学生在评价环节中有所突破,让学生真正爱上提问。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并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以摸索出更多有效的途径。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