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

“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

[作者:杨京橙、鲍夏悦[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情况下,除了存在对借款方不利的情况外,贷款平台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大学生对平台贷款协议的信息不了解,但平台对贷款人的实际情况也不明朗。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公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补充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另外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近50%认为,贷款逾期不会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具有超前、非理性的消费意识,因此活跃于借贷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存在消费过度或不理性的问题。因此,贷款平台的确可建立风控机制,对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详细的信息核查,对其还债能力、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但这一做法在现实中却不常采用。一方面,一旦建立过于严格的风险核实体系,很可能会失去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信息收集研判成本过高。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个人征信制度缺陷和信息传递通道不畅通。无法采取信息收集以降低风险,借款平台为了弥补自身所承受的风险,不得已会提升利率以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在这种情况下,信誉度较高的学生便会放弃贷款,离开这一市场,而市场上剩下的个体均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借款人。 (四)借款人与代理人信用不确定性道德风险 大学生在社会中具有较为正面的形象,往往将大学生与优异素质想联系,而对于贷款平台人们则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学生由于欠钱未还而被平台催收,人们往往站在大学生的一边谴责贷款平台,于是大学生便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优势,认为自己作为学生理所应当的可以借款消费。 各贷款平台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对客户的资料彼此之间未建立联动机制,大学生便可利用这一漏洞,建立以债还债的循环,从中获得大量贷款。出现这类情况直接导致基于单个平台的限额风控手段失效,而随着贷款数额不断增加,贷款人还款能力往往会大幅度降低,风险则会相应的提升。 大学生与父母一般情况下会存在着一定的物理与心理距离,从父母处获得经济资助往往会存在一个限额。换言之,父母对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存在着一定的监管。此时“校园贷”的出现,可为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经济管控提供路径。并且部分借款大学生之所以可以做到恣意的借贷而较少考虑后果,主要是基于父母作为最后后盾的功能,而父母为子女贷款负债“埋单”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放纵心理,也就是由于父母的兜底作用加大了其道德风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