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英语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探析大一学生心理特征与大学英语教学

探析大一学生心理特征与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并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相反,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在于活动之外,也就是说,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对于刚告别考试的大一新生来说,很多同学已经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的目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也已经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很多同学都希望在学到语言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够在听说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根据笔者对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很多学生表示,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把它更好地作为自己用来交流的一项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表示学习英语完全是出于“证书”动机,为以后找工作多提供一门优势。学生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很多对外国的习俗、风土人情有很大的兴趣,希望多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方式,平常的习惯爱好等等。这也反映出学生们对文化的重视,对于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2.大一学生的特殊心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任何一个优秀的语言教师都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然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大一学生的特殊心理,对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2.1积极与学生沟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教学生英语知识或学习方法,还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并对其及时作出回应。比如,帮助学生认清他们的优缺点,协助他们确立长短期的学习目标,对如何支配课余时间提出好的建议等等。同时,老师也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偶尔对学生的嘘寒问暖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这样,学生才认为老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才会从心底接纳他,而学生只有接纳了这个老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无障碍地吸收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2.2发掘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时事,或者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情以引起同学对文章的兴趣。在教授语法方面,尽量避免枯燥的语法条款讲解,注意演绎与归纳的并用。还有,通过电影练习听力;通过对短语或词组的核心词汇的联想来扩展和巩固记忆内容等等。通过各种友谊的探索,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忘记英语学习的困难。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同学的要求,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采用有趣、变换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善于观察学生内在需要与实际困难,因势利导,采用幽默、会话、辩论、角色替换、看图讲故事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保证英语学习的成效。 
  教师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创新、设置问题情景等引起学生的好奇,通过启发、诱导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用贴近生活的问题使同学有话想说,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话敢说,真正做到把语言学习与实际使用联系在一起,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3善于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如前所述,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比较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被挫伤,因此,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应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容易犯一些让他们感到尴尬的错误,教师就应发掘学生的长处,给予适当的肯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虽然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成熟,但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些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容易丧失学习信心,这其实是他们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相信每一个正常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就感,逐渐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明确,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也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认清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成功教学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3]田杰.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M].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7月第14卷第4期.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