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依体而教,教出文本的特点来

依体而教,教出文本的特点来

[作者:郭莉莉[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片断二:认识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二——报告文学要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师:同学们,15段之后,为什么作者“我”出现了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5段至结尾的内容思考。 
  生:报告文学不是要写真实的现象吗,15段之后,“我”的出现,是为了体现我亲自到了罗布泊,写“我”看到的罗布泊。 
  生:我觉得还有“我”的感受。 
  生:其实也有两段没有“我”,17段和18段。 
  师:同学们的思考都非常有价值。请再阅读课文,接着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我看到的罗布泊怎么样呢?17、18两段不是我看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也写在这个地方?我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生:老师,我补充。“我”还看到了“我们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师:调整一下你刚才的语序,试试让表达更顺畅。 
  生:“我们向西走出200公里后”,“我”还看到了“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师:那17、18两段的内容跟“我”看到的什么关系呢? 
  生:17段写了胡杨和胡杨林中的动植物,营造了绿洲。 
  师:这是写胡杨林的生态价值。 
  生:18段写了胡杨印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 
  师:绿色长城的消失,是“我”看到的事实;胡杨林的价值及消失的原因也是事实,是对“我”看到的这一事实的补充和印证。这也是作者想跟我们“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今日罗布泊的现状,是从胡杨林消失这一角度来报告的。 
  师:同学们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什么特点来? 
  生:真实性。 
  师:作者不仅向我们报告了今日罗布泊的真实现状,更重要的是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看法。优秀的报告文学一定得有作者对事实、现状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态度。请找一找表达“我”感受、思考的段落、句子,读读看,表达了怎样的感受、思考、态度? 
  生(感情朗读20段):表达了“我”对胡杨林干枯的心痛。 
  师:对,作者不是直接写“我”的感受,是写胡杨的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内心的感受。同学们,胡杨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不甘心死、不愿意死,挣扎、痛苦。 
  师:试着读出胡杨林挣扎的痛苦,读出作者的心痛! 
  生:22段中,也是写了作者对罗布泊变成沙漠的心痛。 
  生:跟上段似乎是一样的写法。 
  师:这个发现很好,都是什么写法? 
  生:拟人的写法,写大地变成了一个赤身裸ti的人。 
  师:是谁给大地“脱尽”的外衣? 
  生:人们。
  师:读读这一段,看透过“裸lu”“脱尽”“露出”等拟人化的词,你认为人们到底了“脱尽”罗布泊的什么?这“外衣”具体指什么? 
  生:绿色 
  生:生机 
  生:美丽 
  生:静谧 
  生:繁华热闹 
  师:罗布泊的植被被彻底破坏,她被剥夺的何止是生机和美丽,更是她存在于世间的尊严。作者的心痛就是通过写罗布泊胸膛里的痛表达出来的啊,丰沛的感情蕴藉其中,使得文章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师:以上,同学们讨论的都是作者的感受。这感受里隐含着作者什么态度呢?课文有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态度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呢?
      生:隐含的态度是批判,批判破坏环境的人。 
  生:作者就直接批判了啊,(义愤填膺地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为什么“又”是人呢?“又”字不多余吗? 
  生:这已经不是人制造的第一出悲剧, 
  生:悲剧从前就有,现在还在继续。课文说了,青海湖在缩小,月牙泉也在缩小。 
  师:因此作者喊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的心声。我们还需要救救什么? 
  生:救救我们的空气吧,实在受不了整日的雾霾了。 
  生:救救小清河吧,听爷爷说以前小清河的水是可以喝的啊,河里有好吃的河蟹。 
  生:救救我们人类吧。 
  (全场鼓掌) 
  师:是啊,是我们人类病了,犯了贪婪的病,短视的病,自私的病!让人们警醒,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报告文学所要表达的态度。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要用文学的手段来报告事实,但是还要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理性的思考,使所报告的事实更鲜活、更有力量。因此,以后阅读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思考:它报告了什么事实?怎么报告的?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分析:教学是顺承“片断一”中的主问题而来的,重点解决了“我”的出现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了报告文学要有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理性思考这一特点。通过对“我”看到的进行讨论分析,对“我”感受到的进行体验理解,应该说达到了预设的目的,教师最后的总结,更是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将如何阅读报告文学进行了归纳,让学生在初学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时,能理解并获得“报告文学”一般阅读模式。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于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②③⑤董中锋:《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再认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总第156期)。 
  ④王锺陵:《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⑥⑦李炳银:《报告文学的文学不等式——对报告文学的一种自我理解》,《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