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诗歌教育与精神培植

诗歌教育与精神培植

[作者:李小宁[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笔者既是一个诗歌写作者,又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以来,有两个问题,如同两个幽灵——教育与诗歌,它们时时在我的心陆上游荡。两匹隐隐孤独的狼,两面鲜红的大纛,在荒原上,长啸,长飘。企图占领的高地,常常被符码的洪水淹埋。四面楚歌,到处扩散着营救的信号;十面埋伏,四周葳蕤着数字的荒草。什么是意义的存在?什么是存在的意义?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诗歌的灵魂?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有过精辟的论断与譬说:所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海德格尔曾借助荷尔德林的诗句忧伤而又期望地呼吁:“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在明媚的夜色下》)其实,两个问题合起来说,就是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诗歌教育的灵魂的问题。上帝早已死去,众神依旧缺席,“我在”混杂于“他在”之中,符号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一个诗歌爱好者,一个语文教育者,如何自觉自渡,如何觉他渡他? 
  笔者所能做的,就是用诗人的清醒与睿智,以及语文教师固有的良知与担当,去点击、唤醒、牵引那些稚嫩的灵魂,使其境界有所提升,为“已然的人”向“应然的人”(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努力提供应有的帮助。 
  精神培植,绝对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教育。精神培植比思想教育更温文尔雅,更具人性,更有亲和力。思想教育当然也属于精神教育的范畴,但思想教育,在总体倾向上显得更生硬、更机械、更狭隘,急功近利的色彩太浓重,并且常常带有违背主体精神、违背主体个性的强制特点;倘若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形成逆反心理。精神培植就不同了,它针对的是语言倾听者与言语学说者的生命主体,总是从情绪共鸣与心理认同方面入手,是针对人之为人的精神内质而进行的。所以,它更春风化雨,更潜移默化;精神培植往往促使人从“内里”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人内心的强大、生命的活跃、灵魂的高贵。 
  新课程来了,来得及时。新课程为的是生者,为的是在者,它关注的是在者生者的“当下”。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我们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折断了翱翔的翅膀,降低了生活的热情,泯灭了天性中固有的朴素与美丽,塌陷了需要进一步开发、培养的创造才能与审美情趣的根基。逐渐变得庸俗与世故,变得冷漠与麻木,变得呆板与沉重。 
  创新既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是灵魂,那么,对于具体的个体生命而言,它肯定也是灵魂。灵魂,只有在教育,特别是在诗歌教育的不断唤醒与不停牵引的实际作用下,才能得以提升,最终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