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政治类论文 > 社会主义 > 正文阅读资讯: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推进人的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推进人的城镇化的理论逻辑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平惠及全体人民”[17]。可见,实现人的城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人的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人的城镇化的重点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的过程。因此,实现人的城镇化必须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事实上,人的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的城镇化进展缓慢。推进人的城镇化,农村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城市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业轉移劳动力。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2012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这标志着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人的城镇化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3.人的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内需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还有近1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加上当前在城市工作但并未享受市民待遇的2亿多人口,需要实现人的城镇化的人口超过3亿人。按照保守估计,实现人的城镇化平均每人需要10万元计算,未来几年人的城镇化将会释放30万亿的基础建设等投资需求。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比是2.5∶1,3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人的城镇化以后,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市民化,每年将会增加4.5万亿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4.推进人的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农业转移人口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主动抛弃“礼俗社会”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与“法理社会”和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价值理念。农业转移人口只有具备现代品质,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人的城镇化过程就是传统的乡土文化向现代的城市文化融合的过程。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通过交流交融交锋形成的既适用于城市又通用于乡村的普适性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