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行政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婚内向“第三者”赠与法律适用的困境及出路

婚内向“第三者”赠与法律适用的困境及出路

[作者:郭英华,左惠[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上文提及无效判决的第二种路径是依据赠与人无权处分且“第三者”不构成善意取得,这种判决虽然貌似在《物权法》上找到了法律依据,但迄今为止仍未看到法院释明该项财产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内向“第三者”赠与,若处分的是个人财产(夫妻财产契约下的个人财产和法定夫妻个人财产)则只要符合赠与条件即有效,对此争议不大。若处分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则涉及两个问题:⑴根据我国《婚姻法解释(一)》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互有“家事代理权”,即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无需对方同意而享有的单独决定权,即所谓的“钥匙权”。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不一定侵害了另一方的财产所有权,关键看赠与“第三者”财产是否属于“家事代理权”的范畴,如果超越了“家事代理权”范畴,则构成无权处分,赠与合同效力待定,是否有效要看合同成立后合理期限内权利人是否追认或处分人是否取得处分权。笔者认为,婚内赠与“第三者”财产不属于家事代理的范围。史尚宽先生将此种代理范围列举为:“一家之食物、光热、衣着等购买,保健(正当)、娱乐、医疗、子女之教养,家具及日常用品之购买,女仆、家庭教师之雇佣,亲友之馈赠,报纸杂志之订购等。”[8]家事代理权只存在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之间,且代理范围仅限于日常家事,很明显婚外情之下的赠与,不论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如何,均不属于“日常生活需要”,这既符合一般大众的认知,也体现和巩固了法律的指引作用。⑵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或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该平等处理权的效力及于财产的全部还是部分,这是第二个问题。有学者认为,既然双方都有平等的处分权,那一方就有一半的财产处分权利,在此范围内处分,并不侵犯配偶另一方的财产权益,这也是个别法院判决部分有效的原因。笔者认为,此种观点略显牵强。因夫妻关系而形成的共同共有,源于身份,且以保护配偶身份为主旨的既普遍又特殊的共有,共有人不分份额地享有其所有权。“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并不意味着夫妻各自对共同财产享有一半的处分权。只有在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才可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确定各自份额。”[9]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而为的处分,须经对方同意,这种平等处理权的效力及于共同财产的全部而非部分。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应根据赠与人实际处分的财产的性质——是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个人财产加以分别讨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处分的是个人财产,原则上赠与有效;若处分的是共同财产,在权利人未追认时(现实中一般都不会追认),赠与无效,但并不因此认定婚外“第三者”无任何权利主张,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制度创新来寻求救济。
(三)区分赠与财产价值的大小
如前文所述,赠与个人财产原则上有效,但如果赠与财产价值过大则另当别论。现实生活中的此类赠与多为房产、公司股份以及较大数额的存款或现金,有的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接受能力。“第三者”获赠的财产价值过大,一方面对社会可能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维系家庭生活的物质基础,从而损害赠与方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当然,若构成“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情形的,则应直接确认赠与无效。至于价值大小的判断标准,法官可根据所赠财产占赠与方个人财产的比例及在家庭关系中支柱性作用大小自由裁量。
三、婚内向“第三者”赠与法律
适用的制度创新
法律虽未对婚内夫妻一方向“第三者”赠与的法律适用做出明确规定,但并不意味着立法机关对于此种赠与行为是完全认可的,因情况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需要司法机关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司法判例为将来积累经验,建构处理婚内向“第三者”赠与案件法律适用的指导体系,也是可行之举。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将国外立法与实践中体现的细致与人性化与我国现有国情相结合,寻求保护赠与方配偶和善意“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制度创新,对解决该类案件法律适用上的困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有限制地引进不法原因给付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及《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均规定了民事行为或者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取得财产的,应当返还。故婚内夫妻一方赠与“第三者”个人财产后可能反悔,又以该合同无效为由请求返还的情形实践中也大量存在。若依上述规则处理,将难以周延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三者”的合法权利也得不到有效救济。目前,我国对于该问题的处理仍无明确法律依据,导致司法实务中是否应返还赠与的观点不一。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均在其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不法给付制度。《意大利民法典》第二千零三十五条规定:“为了某种目的而实施给付的人,同样构成对(社会)善良风俗的违背,不得索回其给付的金额。”《瑞士债务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以发生不法或者违反道德之效果为目的而交付其物者,不得请求返还。”《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七条规定:“给付之目的,因为受益人受领给付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善良民俗的,受领人应付返还义务,若给付人对此违法行为亦应负责的,不得请求返还。”《日本民法典》第七百零八条规定:“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的,不得请求返还。但是,不法原因仅存在受益人一方时,不在此限。”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法之原因而为给付者不得请求返还,但不法之原因仅于受领人一方存在时,不在此限。”而我国大陆对于该问题的处理则无明确法律依据,司法实践中法院大多将其列为“不当得利”。关于此类案件,王泽鉴认为:“惟就以同居之条件之赠与而言,赠与契约系属违反公序良俗,具有不法性,赠与人交付财物于受赠人,又有终局移转该项利益之意思,应构成不法原因给付,则属无疑。”[10]可见,婚内夫妻一方明知其建立或维持的不法性关系有违公序良俗,其实施赠与行为本就是基于不法原因,属于典型的不法原因给付,而非不当得利,故认定无效后无适用“不当得利应当返还“的空间。行为人在从事民事行为之时就具有不法意图,本就将自己置于法律秩序之外,故在事后不得请求法律保护,不法给付完成,不得请求返还。然而这种立法规定又过于僵化,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导致不公正,故笔者建议对其做弹性化处理,即在我国民法中有限制地引入不法给付制度。具体处理思路如下:⑴先看不法原因存在于双方还是一方,若存在于双方(即双方对婚外同居行为均为故意),则依据现有《合同法》关于无效后果的规定处理即可,受赠人应当返还财产,这是从保护赠与方配偶的权益方面来考虑的。⑵若不法原因仅存在于赠与人一方(即受赠者为善意“第三者”,对对方已婚事实不知情),则可适用“不法原因给付”制度,已经履行的,赠与方与其配偶均不得请求返还,这是从保护“第三者”权益方面来考虑的。但是,若赠与未实际履行,善意“第三者”也不得主张继续履行。⑶若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赠一方,赠与方可以主张返还。值得注意的是,在程序上对诉请返还财产的主体也应有所限制,仅以非不法给付一方(多为赠与方配偶)提出请求,法院才可受理。若不法给付人单独提出返还请求,法院应不予受理。
在我国,原因理论立法少有,大多是从客观层面去规定,造成处理具体案件时适用混乱。因此有限制地引进“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有利于对判决无效后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对社会整体利益而言更是不无裨益。
(二)构建婚内侵权赔偿制度
我国《婚姻法》赋予了无过错方配偶的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但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需以夫妻离婚为前提条件,不离婚就无法请求过错方因违背忠诚义务的侵权赔偿,也无法确定分割的财产。赠与配偶若既想夺回赠与财产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又不想离婚时,该如何得到救济?构建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着实必要。所谓“婚内侵权”是指“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违背了法律对夫妻权利、义务的规定,实施了危害配偶的身份权和以之为基础的财产权,使对方的人身、财产乃至精神受到损害的过错行为。”[1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为建立、维持非法同居关系,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者”,不仅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侵犯其身份权,也侵犯了合法配偶方的财产权益,给其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伤害,无疑构成“婚内侵权”。允许无过错方配偶向过错方请求侵权赔偿,可以改变婚内侵权得不到赔偿的现象。至于如何确定损害赔偿的承担方式,有个人财产的,应以其个人财产支付;无个人财产的,先确定夫妻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若双方日后离婚无过错方可主张这笔赔偿款,若双方不离婚,则应另行规定。
总之,我国在民法典的修订过程中,亲属法篇应当构建婚内侵权赔偿制度,为不愿意离婚的无过错配偶方提供一条法律救济的途径,使之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协调适用。“我国法应允许当事人选择同时或分别提起两类诉讼,由法院合并或分立审理; 同时允许法院向当事人提出建议,实现法院对诉讼程序选择的有力指导。”[12]
(三)设立夫妻非常财产制
“夫妻非常财产制,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出现法定事由时,依据法律规定或经夫妻一方的申请由法院宣告,撤销原以法定或者约定设立的通常财产制,改设为分别财产制。其实质是在婚姻生活发生特殊情形时,通过法院将夫妻财产强行分离。”[13]这是一个与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相衔接的制度。解决婚内赠与“第三者”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夫妻非常财产制度。该制度多见于域外的法律立法之中。我国现行《婚姻法》兼采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在夫妻未就婚前、婚后财产关系作出有效约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来规范夫妻财产关系,而且在约定财产制下夫妻只能在夫妻共同共有或者夫妻分别所有之间作出选择,具有“封闭性”。现实生活中,受制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从维系和谐稳定的夫妻感情出发,鲜有约定财产并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多实行法定财产制。我国法律并不支持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进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侵害另一方配偶的财产权益,受害方请求侵权赔偿,在既存的夫妻财产制度下,无法实现其法律需求。
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夫妻财产的种类和来源也变得复杂多样,加之夫妻间忠实义务的弱化导致婚外情现象见怪不怪。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不少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愿达成对共有财产予以协议分割的情况,但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对共同财产分割的限制,其效力未知可否,也一度成为司法实务中的难题。可见,当今社会对设立夫妻非常财产制的需求初见端倪。“从国外立法例来看,凡是不以分别财产制作为法定普通财产制的国家,大多数国家都明文确立了非常夫妻财产制度。”[14]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保障夫妻财产权益,维护社会交易安全,应将该项制度纳入我国《民法典》的制度设计中。
总之,婚内向“第三者”赠与的纠纷,内容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而应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以公序良俗为主要考量,区别对待,个案处理,从而形成类型化司法判例,为将来司法判案积累经验。同时应寻求法律制度上的创新,如有限制地引进“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构建婚内侵权制度、设立夫妻非常财产制等均有利于对该问题的解决,对维护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群.中国区际同居关系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1,(09).
[2]四川省沪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1)纳溪民初字第561号)[Z];四川省沪州市中级法院法院民事判决书((2001)沪民一终第621号[Z].
[3]陈颖婷.婚外恋引发“抢房大战” 小三利益打水漂[N].上海法治报,2014-02(A02).
[4]智敏.南京女大学生的特殊官司[J].记者观察,2006,(04).
[5]蒋月.婚外同居当事人的赠与[J].法学,2010,(12).
[6]宏剑.赠与“小三”的财物能要回多少[J].公民与法治,2012,(07);齐娜,张新军.丈夫私送情人财产妻子起诉要回一半[N].人民法院报,2012-10(003).
[7]雷巍巍.关于婚内向第三者赠与之法律适用的两点疑问[EB/OL].http://blog.sina.com.cn/s,2014-12-26.
[8]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61.
[9]吴晓芳.夫妻一方擅自将共同财产赠与他人纠纷处理[J].人民司法,2013,(13).
[1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
[11]巩沙,郝惠珍.以案说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夏吟兰,罗满景.夫妻之间婚内侵权行为的中美法比较[J].比较法研究,2012,(03).
[13]王泽鉴.民法学说和判例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42-143.
[14]刘廷华.非常夫妻财产制的若干问题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06).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