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社会文化 > 正文阅读资讯:《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启示

《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启示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通过批判当时以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并且以唯心史观为特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态》标志着崭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构完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当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马克思在《形态》中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全新的角度考察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1]的重要结论。通过对历史的这种批判性思考,马克思的眼光已不仅仅只关注欧洲发展的情况,他的视野遍及全球的每一个大陆和民族。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未来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不仅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清晰认识,更是马克思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坚定信念。从这种意义上讲,深入考察马克思《形态》的世界历史思想,无论是对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脉络,还是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意义以及思考当代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问题,都很有必要。

 
  一、《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世界历史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状态一直持续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在这期间比较着名的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文艺复兴以后则有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则有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等。这些世界历史思想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但真正系统地阐述世界历史思想的当属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处于一个上升发展的大背景下,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虽然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体系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其研究范式和方法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并且探究马克思如何批判和扬弃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从而创立出全新的世界历史思想。

 
  首先,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的本质和基础是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世界历史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2],这里的"理性"不是人类的理性,而是指绝对精神,世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这种绝对精神的表现,绝对精神在黑格尔这里也是一种客观的绝对规律性,指导着整个世界发展的进程,而"合理"指的又是合乎理性或者合乎规律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深邃的,不同于传统历史学家们描述历史的史实和进行历史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背后去探寻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其次,黑格尔认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作为世界的个体是相互联系的。不同于以往人们孤立化、碎片化看历史的习惯,黑格尔把世界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一整体性的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无疑具有进步性,但是黑格尔还提出了"世界历史民族"的概念,指出所谓"世界历史民族"是"具有绝对权力成为世界历史的目前发展的担当者"[3],在黑格尔看来实际上就是日耳曼民族,而相对的其他无此权力的民族则再不属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可见,黑格尔的关于世界历史中的民族的看法并不是平视的,而是有着鲜明的区分,这实际上也就是认为现实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主要是那些所谓占据主流的"世界历史民族"推动的,忽视了其他民族对于历史的贡献。但是就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黑格尔提出了冲破狭隘民族观念羁绊的这种世界历史思想,其进步性远大于局限性。

 
  再次,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的体现,其终点在于日耳曼。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通过自身发展而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人类历史的出现和表现就处在精神阶段中,世界历史也就是这种"世界精神"外在体现,"世界精神"集中体现为自由意识,作为"世界精神"体现者的世界历史实质上也就是关于自由意识或者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而自由意识发展到顶峰的路径,就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黑格尔根据他的这种理论思路,确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世界历史的走向与太阳运动的过程一致,其起点从东方社会开始,经过希腊、罗马,其终点在西方社会,人类社会的自由程度也逐渐加深,而在日耳曼地区,历史也就进入到了巅峰,人们获得了完全程度上的自由,是"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世界历史也由此处终结。黑格尔由此为日耳曼也是就现实中的普鲁士王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了理论上的辩护,也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这也是其世界历史思想的局限之一。

 
  可以看出,黑格尔在当时严格的意识形态管控的形势下,还能从整体上以全局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打破了当时禁锢的历史思想的牢笼,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自己系统的世界历史思想,不能不说这是对历史哲学领域的一大贡献。尤其是黑格尔的整体看世界的角度和注重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归根结底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他将绝对精神看作了整个历史发展的终极因素和根本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世界历史思想就颠倒了精神和现实的关系,会导致历史的演变迈入神秘主义的领域。

 
  "对于德国历史编纂学来说,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4]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将其精神与现实的关系又颠倒过来,通过考察当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维度不仅从纵向揭示了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更从横向对世界历史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建构,深刻分析了近代以来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方式、矛盾和规律,[5]形成了全新的世界历史思想,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黑格尔以他德国传统的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以日耳曼作为历史完美终结的理想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中的规律性观点、整体性眼光等有益因素被马克思所吸收,在观察历史演变中革命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于《形态》中系统阐发了新的世界历史思想。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这种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石、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而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历史不是空洞的,历史由人类来创造,而人类为了创造历史必然要生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第一个历史活。由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这种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8].马克思认为,德国人因为从来没有关注过历史的世俗的基础,因而只把历史局限在了哲学的思辨的领域内,仅仅停留在历史编纂学的的纯粹思想中,不可能真正认识到历史的真实活动,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任何科学的历史观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基本事实,这种事实是一种现实的事实,这也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所意识到的".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9]

 
  马克思以现实为基础的方法论来研究历史,开启了认识真实的历史的道路。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马克思为了深化对现实的人的认识,从"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0]展开,逐步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生产、种族繁衍和社会关系,生活的这种生产实际上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发现了历史关系的四种要素之后,又发现了人的意识,说明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并且对现实产生能动的作用,并由此引申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是真正分工的开始的重要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分工的产生致使个人分担不同的社会活动的现实结果使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的状况发生矛盾,因为分工导致了不平等的分配从而产生了私有制,要消除这种矛盾,就必须消灭这种分工和私有制。随着分工的发展,个人特殊利益与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只要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没有达到一致,也就是说分工还处于被迫的状态,人们的活动对人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11],随着这种生产力的扩大和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随之建立起来,异化才有可能被消灭,地域性的个人才能被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取。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2],"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3]

 
  从现实的人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从四个要素再到发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人的意识、分工以及异化的形成和消灭,马克思从现实的基础和事实的判断出发,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范式的世界历史思想,从而从理论上说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形态》中对黑格尔以思辨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考查世界历史发展走向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摆脱了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窠臼,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石,以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为现实根据,重新建构了新的世界历史理论,表达了马克思对全球化趋向的关注和前瞻,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以下就与世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工业发展、交往活动的扩展、共产主义的趋势和归宿三个方面对《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作深入的探究。

 
  首先,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建立在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核心的生产力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各民族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展等因素的推动,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并且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为例,说明了近代英国的机器的发明会导致中国和印度无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世界历史性事实。[14]

 
  由此看来,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代表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开创世界历史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资本主义发展之前,人类历史是一部孤立发展的历史。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工具的迅速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广泛开拓并使市场竞争普遍化,资产阶级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而奔走全世界,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意识形态向整个世界扩张,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状态被破坏和消灭,市场需求随之越来越依赖资本主义建立的全球体系,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由此构成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也深入到了政治和思想的层面,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5],"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完全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6]

 
  马克思始终站在现实的历史基础之上,打破德国思辨哲学的思想牢笼,从物质生产实践解释世界历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各个民族和国家摆脱各自孤立发展的状态,进入一种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实际上也就是阐明了马克思所处于那个时代"全球化"的重要思想。

 
  其次,人们普遍的交往活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普遍交往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所有民族中产生普遍竞争并且各个民族命运之间的依赖关系加强,从而促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7].从横向维度上看,这种交往活动将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个人都纳入到整体性的世界性交往范围内,从纵向维度看,这种交往活动破除了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狭隘片面的经济关系,形成了新型的全面的交往关系。生产活动的普遍发展是人们普遍交往活动的前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的发展导致了新的分工,这种分工不仅更加精细而且更加广泛,使得原有的社会分工得以扩大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广泛的世界性分工也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分工促使人类的交往愈加密切,形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18]

 
  "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9].

 
  世界性交往活动的形成对全球生产力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20].在普遍交往活动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相对于以往局部的、孤立的交往活动而言的,正是由于普遍交往,历史才转变为各个单个的民族和国家有机联系的世界整体性统一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观察历史可以分为两大视角,其一是局部的、单个民族和地域的视野,其二是整体的、世界性的眼光,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实际上就是实现了从前一种历史观向后一种历史观的飞跃,真正发现了世界历史的秘密。

 
  最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是个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这就促使原有封闭隔绝的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个人也突破了自己的时空限制,一种新的世界性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正如马克思在《形态》中所说":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21]

 
  然而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也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而向全球扩散,生产社会化的人通过摆脱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同普遍发展的生产力相结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获得了掌握这种生产力的能力,要求对原来支配自己的力量进行自觉控制和驾驭,从而进行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的革命,走向世界历史的广泛联系之中,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所以",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2].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建立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项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全球化扩展和在此基础上世界交往的形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产主义才能不会只是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东西存在,才能不只是应当确立和适应的状况和理想,而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虽然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发展形成,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未来在全球胜利的必将是共产主义。

 
  (三)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形态》中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强大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武器,扬弃了以往关于世界历史的种种思想,构建了创新性的世界历史理论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全球化理论,就《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具内容看,可以从实践性、整体性、人学性三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特征。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具有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重要理论来源,黑格尔将历史看作"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马克思则克服了这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维度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唯物主义说明。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世界历史是现实的物质的活动,而不是抽象的精神活动;是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而不是在思辨中获得辩护的活动;是实践的具体的人的真实活动,而不是排除了实践主体的纯粹想象性活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人类交往活动的世界性扩展,都从根本上推动着世界历史不断前进,越来越是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些生产和交往活动无一不是实践着的现实活动,而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共产主义也是通过革命的实践而形成的,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同样也是以实践为纽带。可见,无论是世界历史的理论基石,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必然趋势和结果,都一脉相承地贯彻着实践的观点,这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特征。

 
  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具有整体性。黑格尔在突破了局部看历史的有限性,开始从世界的整体性的眼光看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每个民族和国家共同构成了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是黑格尔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思想精华。马克思在吸收这一主要精华的基础上并又作了全新的解释,将历史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整体、全面的考查。[23]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紧密上,同样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正是由于生产力与交往活动的作用下,生产力获得保存和进一步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普遍,逐步被纳入到广泛的世界市场当中。当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在经济上得到发展满足之后,进一步会影响到对政治地位的诉求,在各国、各民族的力量作用下,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的和整体化态势。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地域的狭小范围,应该放眼全球,以世界眼光看待全球的冲突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文化上,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化与东方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锋,促进整个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发展,文化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更加突出。

 
  最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具有人文关怀性。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在谈世界历史时把人的自由作为历史终结的最终理想这一思想,阐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实过程,共产主义革命必将实现。从现实的人的生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马克思以逻辑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深刻说明了人类的最终解放要回归到现实上来,不能囿于纯粹思辨的理想之中,人们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异己的力量越来越受压迫,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普遍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和内容也丰富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就为人的解放创造了条件。只有人真正驾驭和控制了原有的异化的力量,摆脱了对象化的劳动的束缚,人才能在行动上和思想上获得全方位的解放,才能获得对自我的认识与确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到最终又回到对人的解放中去,描绘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都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自始至终关注个人解放和全人类命运的逻辑思路和历史使命,充满了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价值追求。[2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