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职业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基于运输管理实务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

基于运输管理实务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

[作者:郭 莉[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从运输管理实务的知识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阐述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 词]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
一、运输管理实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运输管理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物流运输活动介绍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作业过程,例如公路货物运输活动中所介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运输路线规划、单证填制、装卸作业操作规范等都与具体岗位密切相关。不同运输方式的活动涉及在运输线路与物流据点的操作环境不同,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因此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根据知识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以及实践性、应用性,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实现“需、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初步具备物流运输作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掌握各项运输管理技能、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运输生产组织和业务管理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的目标。
从作业内容以及岗位层次上看,市场需求的运输作业人员可归纳为三个层次:(1)负责基础性工作的作业人员,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要求操作熟练,如装卸搬运工作人员,该类型的作业人员因门槛较低,目前比较充足。(2)拥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高素质运输管理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和跨度要求较高,并且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规划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我国运输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具备相应能力的该类型人才紧缺。(3)负责最终决策的高级运输管理人才,要求精通进出口贸易、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度的统筹规划能力、完善的项目执行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具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国内的该类型人才微乎其微。苏州市有数量较多的制造型企业,为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属于五年制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的理论课堂教学从深度和跨度上来看虽不及本科生,但我校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可以弥补在理论知识上的缺陷,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从能力、素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分解和细化,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一)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1.理论知识。(1)基础性知识,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根据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必备知识,包含物流运输基础知识、公路运输管理、铁路运输管理、水路运输管理、航空运输管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解决问题,例如两大原理之一的规模经济,是在铁路运输中计划员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增加运输规模。(2)拓展性知识,该类型知识点以综合应用为主,主要包含集装箱运输管理、联合运输管理、物流运输决策,例如多式联运运输路线选择,由多个知识点组成,侧重于各知识点具体操作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衔接,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2.实践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由软、硬件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组成的实践教学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岗位化、综合型、实践性的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公路运输运单的填写,学生可通过强化练习即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我校有如下举措:首先,根据教学以及技能大赛的要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购买了相关运输设备,主要有标签打印机、条码扫描器、条码数据采集器、RFID射频识别等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联合运输管理中联运站相关作业的实践训练。其次,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购买了3D运输企业实训操作训练软件,能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模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校与苏州中外运企业签订深度校企合作,实现在职教师与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互换,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