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中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简论范仲淹的“忧乐”情怀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体现

简论范仲淹的“忧乐”情怀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体现

[作者:胡 芳 陈六一[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教育改革来推进的。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从四个方面入手:强基础,正己及人;重基层,兴学重师;定基准,革故鼎新;改基因,移风易俗。 【关键词】范仲淹;教育改革;“忧乐”情怀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教育改革来推进的。其教育改革是从四方面入手,并在改革实践中流露出一股浓郁的“忧乐”情怀。 一、强基础,正己及人 首先,求学律己,根基扎实。范仲淹学习十分刻苦,“冬夜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一次,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送些美食给他,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解释道,不是不感谢同窗的深情厚谊,只是担心享受佳肴之后就不愿吃苦了。如此苦读五年,他精通了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写文论说都以仁义孝弟忠信为根本。 其次,为师善诱,诲人不倦。范仲淹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感学校教育的重要,深知寒门学子没有正规教育难入仕途施展抱负。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丁母忧于应天府,留守晏殊请他掌府学。他不仅教规细,而且管教严,常常住校督促学生学习,使得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他执教期间,学生有刘潜、刘牧、姜潜、李缊、祖无择、孔道辅等,都深受他的熏陶,养成了关注现实社会、不盲从于人、耿直磊落的作风,都成长为名士。 再次,为官尽职,谆谆教导。范仲淹不但能够识贤荐贤,向朝廷推荐数以百计的各类人才;而且还根据各类人才特点谆谆教导,引导他们成长,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张载、狄青,教育家胡瑗、孙复,文学家欧阳修、苏舜钦,思想家李觏,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富弼年轻时志向远大,但比较谨慎,范仲淹便教导他博通经史,增长知识和才干,鼓励他大胆应试制举,为国家效力,富弼后来成为北宋中叶的名臣。他在西北守边时,见狄青作战十分勇敢,“每临敌,被发面铜具,出入贼中,皆被靡,无敢当者”。但没有读过书,便赠给他《春秋》《汉书》等书,教他认真读书,并激励他:“熟此,可以断大事,将不知古今,乃匹夫之勇!”后来狄青发奋读书,文韬武略,成为名将。 二、重基层,兴学重师 首先,兴办学堂,普及教化。范仲淹深知“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深感“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因而他把“兴学”作为各地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稳固政治的根本手段。他为官之后,先后在广德军、泰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邠州、杭州等十多处担任地方官,不论职责内外都积极“兴学”。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