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语文课堂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堂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者:王国和[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被放在了最后一项,这种安排可以这样来看:前期的语言、思维、审美培养是基础,是对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形成的基本能力的要求,而最后一项文化传承与理解则建立在前三项基本能力之上,是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对学生以及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旨在让学生拥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基于此,本文从微观入手,尝试探索在具体的教学手法上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概念入手,明晰文化之内涵

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角度进入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传承与理解的文化因子是什么。所谓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而此处的文化主要指的是语文学习内容中出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义先进文化等具有意识形态、包含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思想文化往往较为抽象,初中生能够从教材课文阅读中体会到,但受经历和表达能力限制,难以从中总结表述出来。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文化,一定的概念揭示是必要的。

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应该是“刻苦向学,期于有成”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在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常识,然而具体到各个朝代,其表现又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这一文化传统,就是要带领学生综合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学会从无书而借书、无师而求师、为师严厉、求学艰难、学习艰难等细节琐事中提炼总结出类似于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等典故的意思,同时又能在这一意思的启发下反观作者是如何讲他的求学经历来体现“刻苦向学”的。教师可采取典故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通过类比的方式在学生脑海里将本文所讲内容塑造成类似的典故概念,然后揭示这些典故都蕴含着同一勤学好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提前为本文故事赋予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特定内涵视角进入课文。

二.对比论证,突显文化之作用

前文提到,某一文化传统在各个朝代和不同的情境下,因为条件变化各异,其表现有各有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表现讲述着同样的道理,以变化多端的形式揭示同一认识,才使得这一道理或认识变得深刻、典型;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表现,显示了每个情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