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

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

[作者:徐勇民[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细,如同烹调中的“食不厌精”。从中体现出集体意识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性彰显,许多艺术家潜在的才能,囿于这样分类限制,未能得以有效地发挥。许多作品风格常让人有相貌固然出众但毕竟是“小家碧玉”的联想。其实,即使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通过作品样式来表明个人身份的差异意识也还是自觉的。他们相聚于茂林修竹楼台亭榭,赋诗作画、品茗对饮,忘情于山水之间,只求志趣相投,何曾刻意于诗风画作的趋同? 今天,中国画步入了多变期,它的境遇和所扮演荷载超重的文化身份,必会引起人们更多善意的观望猜测甚至臆想。如果我们要健壮“中国画”的精神肌体,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丰富它的艺术表现语言,除了与当代艺术进行理性融和之外,更要俯身倾听追溯并吸纳“中国绘画”自远古以来震荡发出的声响,如今这种丰富鲜活的艺术样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前,它将强化实践个体的艺术自我意识,消解同质化倾向。只要反观中华民族具有的好学善学聪慧放达幽默的品质,就不应抱残守缺,就不应以实践个体仅以熟悉驾驭中国画技法难度形成的优越意识,作为后学必须在技法上付出与自己同样努力的告诫(尽管这种告诫大多是善意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中国画忽视鲜活生命状态的真实表现,将一切客观物象贴上通用符号,缺乏人格化观照。单一的审美取向遮蔽了视觉敏感,弱化了自由表现的冲动,以至使欣赏者感到厌倦。如果说,融入并表现当代生活是“中国画”健康发展的主动姿态,那么,回望并重新审视“中国绘画”内涵和博大的影响力,并期待从中截获碰撞时形成的闪光,则是“中国绘画”嬗变必须把握的契机。接纳、包容、融合、创造,一直是“中国绘画”发展至今的艺术精神。“中国画”肌体置身其中,获得的将永远比失去的多。 价值认同的差异,使我们日常表述学术成就经常用“中国画大师”和“中国绘画大师”去区分两者间精微的差别。比如,将当代有探寻精神且个人语言明显有“干预性”性质的作者称之为“中国绘画大师”,以避免在画种界定表述上无法达成共识的尴尬。其实,在关注中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当代性运用的表述中,我们不妨假设在称谓上稍加变动一下,将“中国画”称为“中国绘画”。如此一来,“中国画”中便多了一个“绘”字,而这个动词介入恰恰成为我们丰富“中国画”表现语言的利器。在与“中国绘画”共享元本价值的包容下,实践个体的创作身姿立刻就可仰可俯自由自在且理直气壮起来。 此处,我无意在名称上一定要有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