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基础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在情境与模型中辨析 在辨析与理解中运用

在情境与模型中辨析 在辨析与理解中运用

[作者:程亚 周利云[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四)介绍准确数与近似数
  师:虽然接近,但还没猜准,是吧?那到底是多少人呢?它是由4个千、9个百、8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生:4986人。
  (课件呈现:体艺馆能容纳4986人)
  师:对比这种说法,请你来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发言,师小结:是的,类似这样的不确定的,只是一个估计结果的数,数学上把它叫作“近似数”,而这种表示非常精确,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那就是“准确数”。
  (五)揭题(师板书“近似数”)
  二、初次辨析“近似数”与“准确数”
  (一)辨别近似数
  师:其实,有关今年六一晚会还有很多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呈现:体艺馆的大小大约是2000平方米,到时全校59个班级,2187名学生,200名左右的教师和部分受邀家长能到现场观看。其中我们二年级有204位小演员参加演出。不用担心太挤哦,体艺馆可以同时容纳近 5000人)
  师:仔细观察,哪些是近似数?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轻轻交流。
  (二)提炼近似数特点
  1.学生回答后,师追问:为什么200是近似数?
  学生说到是“左右”,师顺势出示第二次数轴,追问“左右”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的确,在200的左面就是比200小一点,而200的右面则是比200大一点,它们都接近200,因此这里的200是一个大概的数。
  (大约2000、近5000等数也让学生逐个去体会其不确定性)
  师小结:是的,刚才这些近似数前面都有表示估计的词语,如“大约”“左右”“近”(师板书这些关键词)。
  2.师:这些近似数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观察后回答:都是整百、整千数。
  师:嗯,真是这样吗?(迂回缓进,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一重要特征)
  确保所有学生都关注到这一点之后,师小结并跟进:这的确是一个明显的特点。那你觉得近似数是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自由回答:方便、好记。
  师在此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能有所感悟就好了。后面将会让学生来进一步体验其方便好算的特点。
  三、合理选取“近似数”
  (一)从纯数学角度来取“近似数”
  师:刚才前面提到有2187名学生观看演出,现在要给同学们准备矿泉水,每人一瓶,精确地说要几瓶?那大约需要几瓶?
  在讨论后一个问题时,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答案,如2190、2180、2200、2000、2100等。
  此时再次借助数轴来分析:
  在整十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19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190。
  在整百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20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200。
  在整千数区间内,2187更靠近2000,因此说2187的近似数是2000。
  (二)从生活角度来合理地取“近似数”
  师:刚才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数的近似数必须满足两点:①先确定一个范围,如某两个整百数之间; ②在该范围内最接近哪个整千、整百、整十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它的近似数。
  师: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是后勤老师,你觉得准备几瓶是合适的?
  让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再引导分析,最终得出:2200、2190等都还是合适的,同时尽可能多备一些矿泉水,但2000并不合适,因为比总人数少。让学生初步感悟纯数学和实际中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要学会灵活处理问题。
      (三)巩固数学、生活两个角度的思考
  师再给出几个典型数据加以熟悉,如前面的204名学生,如何合理地取近似数?
  (四)逆向运用刚才所学的从两个角度考虑更为合理地取近似数
  师:现在有人把2884估成了2900,想一想,在哪个生活情境中得是这样估?在哪种情境下还得估得更大,即估成3000?而在什么时候估成2880也是可以的?
  (五)再次体会这些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1.师:到现在为止,近似数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多了,那么请你再回过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近似数?或者说生活中怎么就需要近似数了呢?
  因为有了前面的充分感悟,到这里为止,学生对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应该有了不少积淀,比如准备东西时更方便,看上去算算也方便。(为了更凸显近似数的意义,课件呈现以箱、盒为单位的物品,更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2.师:当然,还有些时候是因为生活中无法得到精确的数据,那么在统计时就只能借助近似数帮忙了。(课件呈现图片)
  四、再次辨析“近似数”与“准确数”,并让学生也来举例
  (一)二次辨析
  课件呈现:受邀家长300人。
  师:这里的300你怎么理解?
  学生交流之后,师追问:假如每人都要有一份请柬,那么得寄出多少份?那这个300就是一个——准确数。
  师继续追问:那实际可能会到几人呢?那此刻这个300相对而言就是一个——近似数。
  (二)举例:身边的近似数
  学生凭借之前对近似数的认识,说说身边的近似数,如:我的头发有多少?我一天大概睡几个小时?周末逛超市大概花了几元钱等。
  五、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二)提高练习
  1.估大策略。
  在该情境中,学生得根据生活经验往大估,因此即便2983更接近2980,也是不合理的。
  2.估小、估大策略的综合利用。
  六、全课小结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情境的创设和引入,还是直观模型的运用,其目的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在运用中对知识进行内化,学会迁移。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情境的创设和引入要力避“浅表”“单一”的倾向,一方面,可以适时融入一些具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增加一定的挑战性;另一方面,情境的呈现要力求“整体”,从而有助于学生确立联系的视角,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具有“真实体验”特性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在运用中内化知识提供现实支架。就直观模型的运用而言,更要避免浅尝辄止的情况,力求充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