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电影电视 > 正文阅读资讯:当代生态纪录电影的镜头语言解析

当代生态纪录电影的镜头语言解析

[作者:刘丹[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影协调的色彩中也可以发现自然界本身万物繁茂或凋零时所产生的各种色彩造就了人类面对色彩时的生理、心理感受,而电影人则能反过来利用这种心理联结来对大自然进行刻画。
  其次,导演尽管无法对自然物进行打乱、重组等,却可以通过对镜头角度的选取来制造纳入框内的色彩种类,从而创造出能给予人们舒适愉悦的视觉感受的协调的色彩。例如,在埃里克·瓦力执导的《喜马拉雅》(1999)中,导演所拍摄的藏人的衣服、帽子、围巾等往往是深红色或金黄色的,给人以一种低沉、温暖感,而导演在拍摄人物时往往会有意将人物身后的皑皑雪山和湛蓝的碧空收入画面中,从而使得浅蓝、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皮肤黝黑、黑发并身穿红、黄衣物的藏民。背景颜色体现出了喜马拉雅山脉高远、缥缈的美感,而人物身上的颜色既是当地人的民族喜好,在影片的审美语言中也象征了某种热烈、坚强、淳朴感,这也是藏人在当地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生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从这样的颜色对比之中,观众可以微妙地感应到藏人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即以一种原始而有力的态度生活,既不屈从于自然,也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地球上广阔的生态景观,让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的必要,而在“读图时代”[4],生态纪录电影无疑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家园意识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整个当代电影的影像在数字技术与多媒体发展的作用下取得惊人的成就时,生态纪录电影也同样要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生态美学的指导下将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镜头语言,如光影分配、色彩的运用上精雕细琢,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代替沉默的大自然发声,将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态知识以美轮美奂、真实鲜活的画面呈现给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 傅晓姣.当代影像镜头语言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 万修芬.雅克·贝汉生态纪录电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 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4] 汤天明.读图时代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