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证券金融 > 正文阅读资讯:当代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的四大矛盾分析

当代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的四大矛盾分析

[作者:李建昆 程恩富[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出发,从私有股权分散化企业中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生产经营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四大具体矛盾,拓展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原理的发展和创新。分析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各种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运动与发展,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地生成。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创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股权分散化;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2-0001-07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①。而这一矛盾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矛盾: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经营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②。这一论断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客观必然性。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深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各种具体矛盾的新变化。本文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出发,从股权分散化企业中经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生产经营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四大具体矛盾,拓展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原理的发展和创新。 
  一、私有股权分散化企业中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 
  私有股权分散化企业中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微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大企业特别是金融大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法人资本所有制为基础。一方面,这种股权结构中个人股东的股权比较分散。例如,在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中,只有摩根士丹利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而高盛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只有1.74%③。而另一方面,法人股东的股权高度集中,以至于形成少数法人股东掌握企业控股权的格局。 
  在美国,法人股东主要是机构法人股东,包括年金基金、共同基金、人寿保险公司以及运用信托资金和年金的商业银行信托部等。其中,年金基金(又称退休基金)是从雇佣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维持退休后生活的可支配收入,分为私人年金和公共年金两种类型;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将众多分散的大众投资集中起来,根据最佳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把资金分散投资于各种证券;由于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商业银行的投资活动主要由自己的信托部来实施。信托部通过对不动产、年金基金和富裕家庭资产的管理,将信托基金投资于普通股票和具有固定收益的证券,从而成为其他公司的持股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比重不断上升。美国机构法人股东持有的普通股股票比例从1981年的38%上升至1990年的53.3%④。 
  从实质上看,以法人资本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股权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是以法人股东形式存在的金融资本控制企业的微观基础。在这种股权结构中,企业具有法人股东和经理人两个层面的代理人。其中,法人股东只不过是代表私人资本所有者从事资本经营活动的代理人,而不是资本的终极所有者。法人股东的最终所有者和最终委托者,仍然是私人资本所有者。而职业经理人则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控制者。 
  (二)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运动与经济危机 
  在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法人股东和经理人两个层面的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均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但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从长期看,在整体风险较低的条件下,企业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持续发展效益。而包括法人股东和经理人在内的代理人,也能够从企业发展中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但是,由于企业个人股权的高度分散性,法人股东和经理人在内的代理人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更加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整体风险。 
  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对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短期运行中。首先,法人股东追求短期局部利益的行为,导致企业整体风险的不断积累。在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由于股权份额很低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精力,个人股东对企业的运行倾向于采取“理智的冷漠”态度和“搭便车”策略,从而无法形成对企业运营的有效监督。而掌握企业控股权的法人股东主要是年金基金、共同基金、人寿保险公司以及运用信托资金和年金的商业银行信托部等金融垄断资本。机构法人股东并不以企业的盈利为目标,而是要通过操纵公司上市股票以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获取短期金融暴利⑤。其次,职业经理人的短期套利行为导致企业整体风险的不断积累。这种短期套利行为主要是由以股票期权计划为代表的薪酬体系诱发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票期权计划在美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作为一种薪酬激励制度得到推广。在股票期权计划中,持有股票期权的企业经理人拥有在约定期限内以某一预定的执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⑥。在约定期限内,如果该企业股票价格上涨,经理人可执行股票期权,通过按预定的较低价格买进,再以市场现价卖出股票而获取股票价差收益;如果该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经理人可放弃执行股票期权,而无需支付期权费。这种薪酬激励制度使得经理人不再注重培育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而是致力于运作本企业的股票,甚至不惜靠弄虚做假来抬高本企业的股票价格,从而加大了企业经营的的整体风险。同时,企业董事会知晓高风险投资经营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结果,因而合谋制定高管离职费制度,即不管企业是否亏损,企业高管离职可获得一大笔离职费(如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一两千万美元)。这一制度也推动高管毫无顾忌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或投机。
      代理人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风险之间的矛盾运动,使得国民经济运行的风险在微观领域不断积累,为2008年爆发的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结构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膨胀 
  2008年爆发的西方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而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引爆器和扩散媒介。 
  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y,RMBS)、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等。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是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以一个住房抵押贷款池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这个住房抵押贷款池是包含优质贷款、中级贷款和次级贷款等不同质量等级⑦的住房抵押贷款组合。2001—2006年,次级贷款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量的比例由5.6%上升至21%。而在2006年,新增的中级贷款和次级贷款分别占美国新增住房抵押贷款的25%和21%⑧。次级贷款具有非常高的违约风险。这些风险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发行转移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购买者手中。按照违约风险以及相应的回报率(债券的风险越高,相应的回报率越高),评级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等质量等级。为了提高风险较高的中间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收益,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发行机构又以中间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为基础发行新的债券品种,即担保债务权证。担保债务权证又按与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相同的方式被多次高度证券化。这样,住房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延长的证券化链条不仅将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证券化债券的购买者,而且能够在住房抵押贷款到期之前就收回本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贷款以增加盈利。而购买证券化债券的投机者为了规避债券的违约风险,往往购买所持债券的保险,即信用违约互换。这种信用违约互换是可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如果信用违约互换的承保方无法赔付,相关金融市场就会出现一系列信用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前,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规模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2007年全球商业银行资产余额、未偿债券余额和股票市值之和(23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近54万亿美元)的4.21倍⑨。2007年全球衍生金融产品市值(681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3倍,全球实体经济(10万多亿美元)的60多倍。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值(约340万亿美元)是美国GDP (近14万亿美元)的25倍⑩。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