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工商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实现制造业强国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实现制造业强国分析

[作者:陈健豪,赵莹莹[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境遇。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与主要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育高技术人才,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在以计算机通信行业为主导的优势下,兼顾发展其他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我国整体的工业水平,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制造业;贸易特化系数 1引言 我国在2015年首次推出自己的计划,“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计划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这要求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大大加强,制造业竞争力在国际上要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单位产能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降低。在国际市场产业链的地位要快速提升。 2问题分析 然而,基于目前的情况来说。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比较弱,科学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在关键技术上很难有重大突破的现实国情之上。很明显,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受国情所限,中国的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中国在起始阶段必须是一个改善和调整自己同时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只有当这个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中国制造业具备了创新驱动能力的基础后,才能加大追赶的步伐,追赶成功后再实现超越。 当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欧美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去工业化过程中发现,这项活动直接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工业的虚化。因此西方国家发起了再工业化。这并不是让传统的制造业回归,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此来引领世界新技术的潮流。 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应加快转型升级,摆脱传统工业化、传统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问题,走出一条以大力培育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将高技术产业分为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光电技术等主要八大类。为了表示出产业的竞争力,我们通过贸易特化系数来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贸易系数是产品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它的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其中Xi是当年该行业产品的出口值,Mi是当年该行业产品的进口值。TCi是这年的贸易特化系数。它的取值取在-1到1之间。当值接近于1时,竞争力就越强,当TC值小于0时,说明该产品不具备国际贸易竞争力。具体的判断标准如表1。 可以从该图1中看出,我国的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是一条曲线上升的过程。进入2004年以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整体在国际上竞争力还比较弱的。到了2004年之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够,贸易特化系数始终没有突破0.1,在国际上的水平也就属于有较低的竞争力或较小的比较优势,总的来 说比较优势还不是很明显。而且,到了2009年以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反而还有小幅下降。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但是总体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关键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从另一方面分析来看,如表2所示,表2展示的是我国八个高新技术行业近10多年来贸易竞争力的列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我们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行业,可以说该行业已经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航空航天、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光电技术方面,我们的劣势还很大。我国八大高新技术行业,只有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有着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其他行业都处于贸易劣势的地位。不过,航空航天、计算机集成、计算机通信、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技术,这些高技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整体有了大的提高。 3结论 (1)我们得认识到,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发展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但是,离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强国还有很远。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产业结构目前不是很合理,其中,最能代表制造业强弱的高技术整体发展相对较弱。因此,我们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发展。 (2)我们在国际上的人才优势不明显,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对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加大科研投入,为迈入制造业强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 (3)我国还存在高技术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点也是让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的一个门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更好的为各产业之间的协作构建一个合作机制。发挥优势产业部门的领导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更好的让制造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程萍,赵玉林.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4):3237. [2]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06):100107. [3]关欣,乔小勇,孟庆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02):4350. [4]赵玉林,叶翠红.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及其转换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5):92101. [5]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广州:暨南大学,200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