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针对性研究
唱的音高准确度[4]。从具体反馈来看,视唱练耳在声乐表演专业学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方面:其一,音准及音感反应度。就歌曲的演唱而言,音准处于首要地位,视唱练耳对于音准的提升作用在此无需多言,而所谓音感,更是歌唱过程中因旋律的变化而产生的情绪对应,视唱练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旋律线条的把握,以便更为快速地形成对旋律情绪表达的解读。其二,构建声乐技法进阶训练的基础。前文已提及,音准是声乐表演学习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夯实视唱练耳基础并提升相关能力,有助于学生突破音准训练的局限顺利进入其他技法的学习与训练阶段。尤其是在当下文化融合的趋势下,流行创作中也常常融入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技法元素,民族歌曲更是广泛涉及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在此背景下,学生视唱练耳技能的精进能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准把握所学“新”作品。其三,技巧的开发与创新。视唱练耳中音准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声乐所涉及的身体机能的训练,身体机能控制力的提升则帮助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的开发与创新,如蒙古族“呼麦”技法,便展现了高度的机能与声带控制力。
第二,器乐专业。器乐专业在部分专业方向或者情况下对视唱练耳的依赖性没有达到声乐专业的同等强度,如钢琴演奏、吉他演奏等,这些乐器的音准依靠演出前的调音大多可以确定,而如小提琴、二胡等“无品”乐器则对音准需求相对较高。笔者认为,当下高校器乐演奏中对视唱练耳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对多元音乐的感知力与器乐演奏的即兴能力。其一,当下音乐风格的发展大多模糊了其中界限,比如西洋乐器的中国化创作,包括了民族钢琴曲、民族交响乐等,对于大多成长于西方音乐语境下的器乐表演专业学生而言,对民族音乐的表现与表达便需要借助视唱练耳技能以模唱谱例、感知旋律。其二,音乐创作并非仅是创作专业的“专利”,当下如流行音乐创作等行业涉及诸多乐器的编创问题,并且这些任务大多由专业乐手承担,这便考验了器乐演奏专业学生的即兴能力,即在思维中形成旋律并经由音准的感知反馈于乐器之中。
三、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分析
基于以上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与当下器乐专业视唱练耳功能分析,可见视唱练耳与音乐表演专业技能之间有着极高的关联度,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视唱练耳与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同样有着学习与训练的同步性。因此,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基于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