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针对性研究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针对性研究

[作者:刘承晓[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开设的专业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划分为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大类,其中,音乐表演类进一步划分为声乐与器乐表演两类。因此,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便是声乐类与器乐类表演专业。 从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台前”专业视角来看,高校对其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实践性,也就是艺术实践。当下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实践,大多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视唱练耳亦是如此,以45分钟为一课时单位来看,大多一周给予视唱练耳的课时为4个课时,部分学校甚至只有2个课时,这从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需求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集体教学与课堂授课的传统模式仅适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如中西方音乐史、乐理、和声学等。这便意味着囊括视唱练耳在内的,带有艺术实践性质的课程在教学时长、教学方式层面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现状来看,艺术实践课程的边缘化导致高校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大多难以适应社会专业化需求的高强度实践,进而造成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与相关研究,可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需求分为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第一,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精英型人才培养。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在我国诸多专业型音乐艺术高校中,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首先面向的便是世界“舞台”,是中国音乐表演艺术家群体对外传播、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第二,研究型与创作型人才。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表演类人才培养方面最早建立了硕士、博士的相关教学与科研体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活跃于国内与世界各大舞台之上,同样有部分人才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研究乃至创作工作。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展现了其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全面化培养,形成演奏、研究、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社会多元需求下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一般而言不仅要满足部分演出的需要,还要应对社会化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策划等多个方面,沈阳音乐学院便以“四个特色”进行办学,构建了“学院+市场”“教师+演员”“技术+艺术”“传统+国际”的特色培养路线,其课程体系之中便包含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足以见得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体系中,视唱练耳与音乐史、和声学等同样为基础性与必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