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针对性研究
[摘 要]视唱练耳教学作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石,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非凡。本文聚焦于该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针对性,分析现存教学目标与内容缺乏精准指向、学生个体差异未得到充分考量、课程体系未能与当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现象与问题。构建针对性教学策略,涵盖依据专业特点定制教学内容、推行分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为改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助力培养更具专业水准与创新能力的音乐表演人才。
[关键词]音乐表演;视唱练耳;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分层
[中图分类号] J6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8-0-03
在专业音乐技能的考量与应用之中,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根基。对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而言,视唱练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涵盖了视唱、练耳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通过对视唱的训练,学生能够提高识谱能力,快速准确地将乐谱上的音符反映在“纸面”之上;而练耳则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使其能够敏锐地感知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视唱练耳教学贯穿始终,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然而,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等,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限制了他们在音乐表演领域的发展。
一、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音乐专业培养体系已经在我国高校领域广泛设立,仅从拥有音乐专业的高校类型而言,一般出现在以下四类高校之中:其一,专业类高校。例如,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这些专业类高校旨在培养专业类音乐人才,目的是满足职业化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其二,综合类大学。例如,河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其专业化程度相较专业类高校有所降低,所培养的多为高素质音乐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职业化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但更多的是补足社会艺术类人才的多样化侧重。其三,师范类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一般与学校的培养定位相一致,侧重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及社会化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才。其四,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例如,天津职业艺术学院、河南职业艺术学院等。职业学院则是以培养表演、创作、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为主[1]。以上高校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