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性作业,对实践性作业往往重视不够,影响了育人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发挥其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相较于纯粹的理论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生态,使学生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该学科的魅力,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表现:
1.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完成实践性作业,学生能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如担当志愿者、普法小卫士、环保宣传员等,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向他人普及法律知识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法律知识,增强了自身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了解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好的教育是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决定该学科的实践性作业实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社会团体的协助。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能促使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其亲社会行为及社会责任感,为其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设计出既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性质、学校实际情况,又应严格把控时间,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的高效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设计时要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主题、内容、流程要符合自然、社会及思维的发展规律,活动设计要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把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更好地有机结合,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和探究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趋利”以及“避害”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