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现状及实施途径研究
,已进入成年阶段,该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甚至达到稳定状态,在此前提下,学校和导师即使对此部分研究生开展思政教育也收效甚微。同时,目前在包含我校在内的许多国内高校,一名导师往往需要指导3 名甚至更多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所带团队体量通常更为庞大,加之导师需要处理自身科研教学任务、学习提升、撰写论文等,部分导师还要分配出时间处理行政事务,导致其将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排序延后,也导致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果。
3.3.2 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素养、专业度及可行性有待提升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包括:在政治思想、道德操守、学术格局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各项诉求,关心其成长成才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为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其特点助力其选择合适的职业道路等[6]。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但也不乏少部分导师因为自身素质欠缺或过度重视科研方面精力的投入,从而忽视了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及思政素养提升,也引发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7]。首先,思政素养欠缺,导致这些导师无法履行思政教育职责,甚至成为学生眼中的“不良榜样”。其次,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9],而部分导师由于日常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中,缺乏对心理学、教育学及思政理论的涉猎和学习,对高等教育相关知识和技巧掌握不足,且缺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因而在面对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或者困惑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干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最后,大部分导师选择将较多时间及精力放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上,在思政教育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协助研究生导师妥善规划时间分配、增强思政育人效果,也应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及思政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3.3.3 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工作考评体系及途径有待完善 在医学院校,导师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授课、指导研究生进行临床规培及跟诊任务,以及辅助和引导其完成科研课题及各类论文撰写。上述工作可以归纳为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业方面的指导,此部分工作易于量化,也便于进行计算与考评。目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