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现状及实施途径研究
术威望和人格魅力,研究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无不深深烙着导师的印记。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课堂授课及实验室指导、医院跟诊等教学和实践活动,导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从数据上看,目前研究生的师生比例还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指导较多研究生容易让导师的精力难以均衡地赋予每一名学生。
在随后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在同等条件下,大部分研究生导师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专业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类院校独有的“师承”特质,在强化学生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使导师在学生面前显露更多的“威严感”,上述种种都给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2 师生关系整体较融洽,但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关注仍有提升空间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导师目前对于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满意,大部分导师与学生交流频率在每周1 次以上,频率适中。大部分导师能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交流的途径与方法呈现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方式,保证了沟通的效率和质量。由于调查的研究生导师多主持实验类科研工作,需密切关注实验进展及学科前沿问题,从而增强了导师与学生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我校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日常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比之对于学业进展的重视程度仍有一定差距,这也反映导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研究生导师在思政育人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我校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工作水平整体较高,大部分导师对于其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认可,但也不排除少数导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政教育不了解以及对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职责不明确。
3.3.1 部分研究生导师对思政育人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仍有部分研究生导师认为其职责仅限于进行专业学术方面的指导,而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还有不少导师认为研究生已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及本科阶段的教育,有部分学生属于工作后再读研,这些学生已经历了社会历练,思想成熟度高于普通在校生,因此在思政教育时可以将其排除在外。另有部分导师谈到,因目前在校研究生普遍年龄在22 岁以上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