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现状及实施途径研究
谈话的占比最大(73.8%),其次为组会研讨(56.46%)、临床指导(46.49%)、非组会式聚会(44.28%)。通过词云分析可得,研究生导师实施思政育人主要做法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在临床、组会、聚会还是在节假日等,导师都会与学生进行关于科研、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交流。导师对其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程度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专业知识(99.26%)、科研项目(95.2%)、为人处世(90.77%)、就业与实习(87.08%)、心理与情感(76.01%)、经济与资助(48.71%)、其他(1.48%)。
2.3.2 研究生学习、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导师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 研究生导师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现象(49.08%),其次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42.44%)、与学生沟通不畅(22.51%),而学生对相关教育工作形式或内容表现漠然甚至反感的占19.19%。通过对选项出现的频次分析,研究生导师认为我校研究生最欠缺的品质主要包括创新(21 次)、吃苦耐劳(14 次)、勤奋(11 次)、奉献精神(9 次)、刻苦(9 次)、责任感(7 次)、主动性(7 次)、坚忍不拔(6 次)、独立思考(5 次)等。有98.52%的研究生导师在遇到思政教育困难时选择与学生直接沟通解决,选择向学生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寻求协助的占20.3%,而12.92%的导师选择与学生家长沟通协作。在与学生意见不一致时,有71.59%的研究生导师选择与学生沟通达成一致,22.51%的导师选择尊重学生的想法,3.32%的导师会放弃分歧、改变思路,0.74%的导师会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38.01%的研究生导师反映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压力,61.99%的导师反映不存在压力。调查存在压力的103 位研究生导师,78.64%的导师认为压力的来源是学生心理问题,其次为学生学业问题(71.84%)、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71.84%)、学生人际关系问题(35.92%)、学生思想道德问题(22.33%)、师生关系问题(15.53%)、自身思政教育方法或经验缺失(10.68%)、自身对思政教育缺少了解(2.91%)。
3 讨论
3.1 研究生导师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医学院校专业特点对其思政教育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从基本情况上来看,绝大部分导师的年龄在45 周岁以上,而我校研究生的年龄大多分布在25~30 岁[5],且大部分导师是博士学历、正高职称,从事工作的年限也大多在10 年以上,对于研究生来说,自己的导师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既往研究显示,在研究生心中,导师具有较高的学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