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背景下“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教学时,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Python语言的语法和核心概念;而在进行实训教学时,教师完成实训任务演示和讲解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的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第二,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未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4课程的学时数
在制定的学期课程安排中,“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占用的学时数有限。而编程类课程不仅要求掌握理论知识,更须通过大量的实操实现自主编程解决问题的目标[5]。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基于线上教学资源和开发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加深对“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1.5课程的考核方式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维度存在局限性[6,采用的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题和实操题。理论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Python语言的语法、概念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查范围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考查的重点在于语法、概念的细节,考查的知识点与实际应用开发场景的结合度不高。实操题过度注重学生所写的代码是否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对学生代码质量、创新思维的考量有所欠缺,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
1.6课程的实训环境
实训使用的Python版本和编程软件平台与企业使用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求职时的竞争力不足。学生在入职公司后,还须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2“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1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与科研工作内容紧密融合,高职院校结合企业的岗位需要和科研机构的工作要求,和企业专家、优秀科研人员协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企业的实际项目案例包含所需的技术要求和理论知识,可以从技术难度和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深度出发,选取不同的项目案例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学习人群的案例库并根据实际采用技术的发展定期更新。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学科方向和应用领域,将科研成果整理分类,建立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使用的成果库,成果库随着前沿技术的发展进行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构建融入各自资源的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的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教材,融合企业的案例库和科研机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育中的践行路径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