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背景下“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0 引言
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教融汇不仅为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升级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路径。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1],它的提出赋予高职院校新的挑战与使命,高职院校不仅要持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更要进行科教融汇。通过加强科研机构、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系统整合三方各自所具备的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深度结合,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
Python语言的语法具有简洁清晰的特点。与C语言相比,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提供了丰富的第三方库[2]。其功能强大,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动化运维和测试等领域[3]。Python语言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工作者可以运用Python语言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从而提升科研效率。
综上所述,在科教融汇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的讲解,对其丰富的第三方库的介绍相对有限。课堂上列举的案例存在以下情况;第一,课堂讲授的案例深度不足,让学生进行实训的项目较简单,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和科研工作相关度较低,导致学生个人运用Python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有限,对Python语言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直观的认识。第二,课堂教学的案例涉及的学科具有局限性,不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学习的能力。
1.2课程教学师资
在高职院校中,承担“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的通常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缺少企业专家、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参与。企业专家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熟悉从事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聘请他们加入教学团队为学生授课,能够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及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引入优秀科研工作者深度参与高职院校“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Python语言在科研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案例,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院校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三方的相互协作,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3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Python程序设计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育中的践行路径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