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者:彭琴[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师不更新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以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潜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根据本班实际,巧用教学资源
学生集体并不是临时凑到一起的一群人,而是相对稳定、互相了解和互相帮助的一个群体。在班级中,学生之间互相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简单的说教,抓住每个班级特有的人文环境,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注: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人教版教材,下文不再赘述)七年级下册《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课有一个“耻辱戒指”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知耻与自尊的关系,知道只有知耻才能有自尊。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想到我们班在初一上学期开学的“军训会操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下学期的“广播操比赛”中却只得了鼓励奖,于是就把这两张奖状并列贴在一起,将我们班的“耻辱奖状”作为讨论材料来替代教材中的“耻辱戒指”,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在直观的体验中,学生明白了“知耻而后勇”就是自尊,教学效果很好。
二、与学生平等沟通,激发情感共鸣
心理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情感才能被激起,意识才能被唤醒,潜能才能被激发。“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给学生一份真诚的爱。七年级下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一课中,有一个活动内容是关于自卑者的,问题是“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觉?你认为自卑者还会有哪些表现?它们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想到学生可能会认为当众承认自己自卑是很丢脸的事,从而使活动无法进行,果不其然,上课时,当笔者提出问题时,学生有的说“没有”,有的低下头,就连平时很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没有回答的意思,讨论陷入僵局。此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笔者特地讲述了自己上初中时发生的事:我在一次期考中,政治得了93分,是全班最好的成绩,可当时我却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巧合罢了。后来我的中考政治考了97分,我才终于相信自己的实力。而刚开始不敢肯定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束缚了自己的发展。学生们听了我的故事,都陷入了沉思,由此产生了情感共鸣。不一会儿,一名学生说:“我挺矮的。”“可是你很聪明,你经常能很快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口才也很好啊,这就是你的优势!”笔者这样鼓励他。他大声地说:“是啊,我现在不在意自己矮这个问题了,况且青春期身体发育有快有慢,我要多锻炼身体,还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和发挥特长上……”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举起了手……学生发言时,笔者始终微笑地看着他们,表示在关注、在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鼓励和尊重。在关注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不知不觉提高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人人都是“主人翁”
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讨论并非漫无目的地“放羊”,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排除疑惑,澄清认识。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七年级下册《为坚强喝彩》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共同寻找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记录员做好记录,看哪一组说得最多,最后每组根据记录,总结归纳出至少四个重要作用,由小组长代表发言,组员补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总是走到学生当中,聆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探讨和交流。不少学生的观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的想法甚至教材中都没有提到。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及时肯定对的想法,纠正错误的言论,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而非单纯用“对”与“不对”来评价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参与性强,“主人翁”的地位凸显出来,师生互动热烈,教学效果明显。
四、给学生舞台,激荡智慧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初中生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的大环境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常常指向自我,开始对社会有所观察和思考,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育者应掌握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给其施展的舞台空间。笔者在上七年级上册《探索世界的奥妙》一课时,学生对恐龙、金字塔、外星人以及其他小时候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异常兴奋,一名学生突然提出了“世界为什么会有战争”的问题,说得头头是道,还即兴演讲,分析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问题,样子像足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其他学生听了也跃跃欲试。在笔者的鼓励下,另一名学生走上讲台给我们分析了战争的危害:家园的丧失、财富的损失、生命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还举出了实例。笔者顺势引导:“既然战争有那么多的危害,我们希望和平,更应珍爱生命”,既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学好知识的热情,又为下一课《珍爱生命》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常给笔者带来许多灵感,课堂上常常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五、发掘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美的魅力

Tags: